首页 百科

民国财政部长孔祥熙家乡—山西太谷县

时间: 2024-12-13 10:32:09


太谷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处晋中盆地,始建于西汉,历史悠久,文化商贸发达,与祁县、平遥共同成为闻名遐迩的晋商故里,境内有诸多晋商大院遗存,以曹家大院和孔祥熙宅院为其代表。是盛唐诗人白居易的祖籍地,近代大财阀孔祥熙的出生地。久负盛名的宫廷圣药“龟龄集”和“定坤丹”出产于太谷。太谷饼和壶瓶枣享誉全国。明清民国时期,太谷富商巨贾云集,成为中国北方金融、商业中心,固有“旱码头”、“小北京”之称。

太谷旧城建筑

太谷旧城的建筑,商号约占三分之一,集中于东西南北四大街;民宅约占三分之二,集中于城内四隅。太谷古城住宅特色明显,普通人家的宅院大多为"三、三制",即正房、厢房、下房各为三间的四合院。而一些大户人家或临街铺面则是正房5间,厢房里七外五或里五外三的两进院、三进院。但正房多呈一面坡,俗称梯儿房。外观青砖石砌,上窗一律内启。这些四合院既有防火的作用,又有聚水聚财的寓意。都属明清北方典型的宅院。许多北京的游人说太谷的四合院,楼高墙厚,而北京的四合院低矮、窄小。究其原因是明清太谷为山西最富有的地区之一,老百姓兜里有了钱,山高皇帝远,又怕土匪盗贼,所以起房盖屋便不惜钱财,而北京地处天子脚下,那些王公大臣即便有钱,也讳于皇家规制,不敢造次,只能依例行事。

太谷古城的韵味

查阅《太谷县志》,我们还发现,太谷古城寺庙众多,文化深厚,直到现在,太谷城内的街道名称,除一部分是因方位、地名、姓氏以及居民的意愿而命名的外,仅以商号和寺庙命名的就有三十多条。如以商号起名的有:兴隆巷、钱市巷、钱龙巷、醉乐园巷、纯和巷、卖珠市巷、永胜巷、振兴巷等;因寺庙而取名的有:观音巷、杨庙巷、南寺街、东寺园、狐公庙巷、三官庙巷、上观巷、东岳庙巷等。据史料记载:自晋代至晚清,太谷仅城内就建有祠、庙、观等27处;建有状元、进士、举人及节孝牌坊20余处,再加上一些过街门楼,整座古城到处闪烁着浓郁的传统文化。

孔祥熙宅院

坐落在太谷县城内无边寺的西侧太谷师范学校内。宅院坐南朝北,东西九十一米,南北六十九米,总面积六千三百二十五平方米。宅院原系太谷士绅孟广誉的老宅,建于清乾隆到咸丰年间,1930年为孔祥熙购得。1934年蒋介石曾到此居住,后为日寇、蒋阎兵站、医院、特警占用。宅院座南朝北,东西91米,南北69米,总面积6325平方米。现存正院、厨房院、书房院、戏台院、墨庄院、西花园及部分残损的东花园。它由多个横向排列的套院组成,每个套院均沿中轴线方向分割为多个四合院。

各院间用明廊、抱厦或过厅相隔。主体建筑均使用斗拱飞椽,造形美观大方。木构部分雕梁画栋,沥粉堆金,宛似七彩虹霓。各院之间有垂花门、宝瓶门和八角或月牙门相通,隔墙则用多种造型的窗户予以装饰。宅院造形各异,风格多样,整体典雅纯正,细部玲珑剔透,宽猛相济,浓淡相宜,显得十分和谐。

曹家大院

又称三多堂,是明清两代风格的汉族民居建筑。位于太谷县城西南5公里的北洸村,傍依108国道。曹家大院是明清晋商巨富曹氏家族的一座宅院,曹家大院占地10600平方米(2014年),整体的布局呈“寿”字型。被誉为“中华民宅之奇葩”。1999年被辟为三多堂博物馆。太谷曹家大院博物馆有房屋277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过去有一句佳话:“山西人善于经商,山西人长于理财”。确实,在明清时期,以“祁太平”为首的晋商就是中国一大商帮,曹氏家族又是太谷县的首富。从远处看,这座宅院呈“寿”字型,外观雄伟高大,形似城堡,在周围低矮民居建筑中格外醒目。这座“寿”字院是曹氏家族中一个分支的脘堂,习惯上根据多福、多寿、多子而称为“三多堂”。大院分南北两部分,东西并排着三个穿堂大院,上面连接着三座三层高楼,内套15个小院,现存房舍270多间。整座院落,院中有院,院院相连,布局严谨,其间有精湛的雕工绘画艺术,非常精美。三多堂不仅以其雄伟壮观的建筑名闻遐迩,而且有无数珍品深藏院中。

在三多堂内陈列的共有四大项目。这里展出的是“曹家经商史”,主要反映曹氏家族从艰辛创业到创造辉煌到走向衰落的过程。首先是创业阶段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曹家始祖曹三喜迫于生计,早年去了热河的三座塔谋生,开始时以种地、养猪和磨豆腐为生,后来经营酿酒业,家业渐渐发展起来。曹三喜共有七个儿子,各有堂号,其中四儿子的堂号名为“三多堂”,生意最兴盛,支撑着曹家门户,成为曹家商业的代表,到道光、咸丰年间,商业达到鼎盛,大江南北都有曹家的铺面,所谓“辽奉蒙俄六百座”,此时资产高达1200万两白银,所以乡民有“凡是有麻雀飞过的地方都有曹家的商号”的说法。

曹家致富的秘密何在呢?曹家确实有一套发家致富的秘方。曹家深知“成败得失皆系乎人”的道理,所以选拔人员要求忠实可靠,聪明能干;此外还定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纪律,比如衣帽整洁、和颜悦色,接洽生意不准舞弊等。另外,曹家各号掌柜也都有讲生意道德、恪守信誉的优点,所以曹家能够经营致富。

太谷天宁寺

位于太谷城东南,距县城十公里处的大佛山山顶,创建于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4年),清乾隆三十九年,道光二十七年相继重修。天宁寺,坐南朝北,分主院、东院、西院、南院,共计41间殿亭,占地6680平方米,整个寺院楼阁重叠、殿堂林立。主院的主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高三层,约13.3米,木石结构,殿内供石刻如来佛一尊,高8米,仪态庄严,气质不凡,寺院因之亦称大佛院。寺院之后,有座红蓝琉璃舍利塔,高10米,八角,十层,为实心塔,塔基直径10米,高1.5米建于明代,清代重修。

太谷光化寺

位于太谷县北洸乡白城村。唐贞观十三年(639年)始建,初名隆兴寺,宋真宗赵恒寓此,偶见龙像,敕命重修,改额光化圣寺。宋、元、明、清各代屡有修葺。今存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楼、护法殿、左右禅院、廊庑、墙垣等建筑,布局完整。主殿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九脊歇山顶,前檐设廊。光化寺规模宏伟,建筑奇巧,大雄宝殿结构壮观,瑰丽严整,殿身宽五间,进深四间,八架橼,单檐九脊顶。檐头斗拱简洁疏朗,驼峰、角背、蜀柱以及梁枋规制等方面,还保留宋金时的建筑风格,是人们研究宋金时代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光化寺作为元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太谷白塔

位于城西南隅,老远就能在街口看到寺里的白塔,此塔建于北宋元佑年间,平面八边形,七级楼阁式,因为通体白色,故称作白塔。太谷古城昔日规模宏大的城池,杨柳岸边的护城河,以及一座座入城的石拱桥、瓮城、角楼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但古城的两座标志性建筑古楼与白塔依然如故。塔外那么多年不褪色的秘密竟是当年初建时在塔身涂抹了大米糊。塔为7级砖木结构,平面呈八角形,高43.6米,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塔身为楼阁式空心制,塔顶为莲座瓶式喇嘛刹,塔腹空心,登塔北望,古城旧貌犹存。

太谷鼓楼

鼓楼又称大观楼,创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 位于太谷县旧城十字街中心,楼为二层三重檐楼阁式木构建筑,高20米。建于方形的砖券台基上,台基高8米,开十字交叉四个门洞,可通县城东西南北。楼身二层,面宽、进深皆三间,每层四面辟门,楼外围以明廊。楼内东有楼梯可达二层。鼓楼建筑古朴大方,设计构造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是晋汾地区鼓楼建筑中的代表作品。鼓楼是太谷的象征,有凤眼之称。

太谷安禅寺

位于太谷县城西南隅。寺名源于佛教谛义。始建年代未详,清光绪三年(1877年)曾重修。藏经殿经鉴定为北宋遗构,深阔三间见方,单檐歇山顶,覆盖灰色筒板瓦,柱子梁架尚属宋代建筑形制。此外有大雄宝殿等建筑。大殿坐北向南。前院假山上有石雕罗汉像九尊。现仅存藏经殿、后殿。藏经殿为北宋早期建筑,后殿为清代建筑。

太谷真圣寺

位于太谷县城东40公里的范村镇蚍蜉村,始建于金正隆二年(1157年),后经明清多次修葺。正殿整体梁架及建筑部件仍保留金代原貌。石窑(入寺之门)为清代遗存。另寺内保留有东西配殿遗址。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硬山顶,柱头斗栱为五铺作单抄单下昂计心造。梁架彻上露明造,结构为四椽栿对前乳栿用三柱,乳栿前端与铺作相交出耍头。结构简洁规整,特征与金代形制相符。

太谷净信寺

位于太谷县东十公里阳邑村西南隅。唐为尼庵,后改为僧院,据寺内碑文记载,创建于唐开元年间,明万历年扩建,清康熙、道光年间重修。现存建筑为明清所建。寺院坐北向南,分前后两院,南北长85米,东西宽38米,占地面积3629平方米。南北中轴上排列有戏台,毗卢殿、大雄宝殿。前院两侧有白衣殿、灰泉殿、钟鼓楼、天王殿左右对称。后院有碑廊、观音菩萨殿、地藏菩萨殿东西相对。正殿东西耳房各三间。整个建筑,布局严谨,风格古朴、端庄。

太谷圆智寺

位于太谷县范村镇,寺建于唐朝贞观年间,金天会九年(1132年)重修。明清两代多次重修,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所建。寺院占地约9000平方米,现有殿宇七十多间,为二进院落,从南至北依次为山门、倒座天王殿、钟鼓楼、东西厢房、过殿、东西配殿、大觉殿及东西禅房。进入山门是天王殿,外院正殿千佛殿为无梁殿,内有保存完整的千佛壁画。东殿是伽篮殿,供有关公佛像,西是祖师殿,供有达摩祖师。

新村妙觉寺

位于太谷县阳邑乡新村村中,创建年代不详,现存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脊刹,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曾重修。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有过殿(千佛殿)、正殿(大雄宝殿),两侧东西配殿;现存建筑除千佛殿为清代所建外,余皆存明代建筑风格。过殿(千佛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柱头科为三踩单昂琴面式,下皮接近水平,每间施平身科一攒,明间出45度斜昂。西侧平行出配殿三间。现状:虽然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整座庙宇仍然荒置在村委会后院,建筑状况不好,尤其是前殿,靠近西山墙的屋顶塌了大洞,殿内还有壁画在淋雨,大部分已被泥浆覆盖,损失惨重!

山西铭贤学校旧址

位于太谷县城东二里的杨家庄村西,铭贤学校是中国四大家族之一的孔祥熙于1907年创办。1951年“铭贤”学校被政府接收,更名为山西农学院。1979年更名为山西农业大学。学校旧址是原太谷县望族孟氏的别墅,又称孟家花园。孟家花园为清代中叶所建。1909年秋,“铭贤”学校扩大办学规模,从太谷明道院迁来北园,从此定居下来,并不断发展扩建。

孟家花园初建时,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00米,总面积约22000平方米,花园为长方形地段。现存建筑占地面积南北长约80米,东西宽约100米,总面积约8000平方米,分东、中、西三院。东院为两进院落;中院(祀神区)系四合院;西院(寝室及书斋区)是三进院落。另:“曲尺形水木射”原在花厅南,因农大建造图书馆,将其移至花厅西侧。“四明厅”原在“尚德堂”南,也因农大建图书馆,按原样移至“水榭”西侧。现学校旧址保存基本完好。

白燕遗址

南临乌马河。东西长约830米,南北长约430米,总面积约35万平方米。发现于1956年。1980年到1981年组织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发掘,发掘总面积达30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较厚,可达5米之多。遗存丰富,有大量的灰坑和少量的房址、陶窑、墓葬等。白燕遗址的夏商文化和晋南、豫北冀南关系比较密切,受到了这两个地区文化交流的影响。在白燕遗址还出土了一只陶靴,它们的形状也和柳林发现的相同,从而间接地说明了白燕遗址的民族族属与吕梁地区民族族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太谷饼

太谷饼是山西省传统名吃,因产于太谷县得名。始于清代,太谷饼具有甜而不腻、酥而不碎,味美鲜香等特点,以其香、酥、绵、软而闻名全国,享有“糕点之王”的美称。太谷饼为“晋商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著名歌唱家郭兰英那首清脆悠扬的“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更是让太谷饼的美名传遍天下。太谷饼是面制炉烤的实心饼,当地俗称“干饼”、“烧饼”。饼呈圆形,直径11.65厘米,厚约六分,边与心的厚薄均匀,表皮为茶黄色,粘有脱了皮的芝麻仁。冷食此饼,酥而不硬,软而不皮,而且储存时间长,久储味道不变,既可作茶点,也可旅行食用。因此,太谷饼还是人们相互馈赠的上好礼品。

太谷熏鸽

是太谷县的传统地方名产,已有近100年的历史,始创于清代。此名产在旧时多为商家大贾招待国内外客商的。当时太谷城内西大街南门楼道巷的“隆盛昌”和太谷南门外“三盛园”的熏鸽最负盛名。加工太谷熏鸽一般选用的是野鸽,将宰杀好的鸽子,在80度的开水里浸泡3分钟,然后将鸽毛煺掉。从臀部开膛,将内脏取出,然后将鸽子在冷水中洗净,切勿用热水洗,用热水清洗会影响鸽子的皮色。将洗净的鸽子在清水中浸泡2个小时。在卤制前,先将鸽子在沸水中汆透,然后将汆好的鸽子放入卤锅中,加放花椒、大料、大茴、砂仁、豆蔻、姜、葱、盐等佐料和药料。煮沸后,用微火卤煮。当鸽子卤制到用筷子能扎透,就基本煮熟了。捞出后,将鸽子放入熏筒内,将杨柳木锯末和柏木锯末放火熏锅内,再将熏锅上火,待起烟时,上边扣上砂锅,熏至金红色即成。那色泽金红、熏香味浓、入口醇香、营养丰富的熏鸽摆在餐桌上,的确令人垂涎。

太谷油馍

油馍是太谷县的传统食品,状似馒头,经油炸制而成。外酥内软,香甜可口。清乾隆年间,太谷县即有油馍、油食等油炸食品。到咸丰、同治时,西街“隆盛长”(原名“隆盛昌”)开始生产油面,专供大户人家食用。后来“文”子字号(文元堂、文令堂、文成堂)增加原料,改进工艺,使油面更富特色。“文”字号逐渐取代“隆盛长”,成了制作、经销油面食品的大字号作坊。油面本为年节佳品,由于“文”字号闯出了名声,遂成为民间常食的一种面食及馈赠亲友的佳品。

太谷龟龄集和定坤丹

龟龄集和定坤丹是太谷县的历史中药产品,现由广誉远中药厂生产。据传来自于明朝嘉靖皇帝的宫廷秘方,由于皇宫的医药总管是山西太谷县人,又是研制医师的义子和助手。这个人告老还乡时,将“龟龄集”的处方带回,自己升炼服用,并作为礼品馈赠亲友。后来,“龟龄集”处方辗转落入太谷县的“广盛药店”,药便以商品销售。从此,“龟龄集”就成为太谷县的特产。“龟龄集”疗效显著,被称为“补品之王”。

太谷壶瓶枣

壶瓶枣是山西省最好的枣品种之一,实个大、皮簿、肉厚,在全国和山西省历次评比中屡屡获奖。壶瓶枣原产太谷,国家林业局授予太谷县“中国枣乡”称号。并于2006年9月向国家申报壶瓶枣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太谷医药制造业

太谷医药制造业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嘉靖二十年(1541),城内钱市巷即设“广盛号”药店,开始升炼宫树名药龟龄集。嗣后四百余年,药店发展为60家。多数为前店后厂,制作兼销售。浙制药品主要为中成药。有察雄丸、玉枢丹、千斤散、龟龄集、定坤丹等名药,行销国内外。

太谷玛钢

玛钢铸造业是太谷县传统的支柱产业,从1976年第一座冲天炉点火起,风风雨雨三十多年,它创造下的“亚洲玛钢在中国,中国玛钢在太谷”的辉煌业绩,让同行难望项背。

太谷广帮

广帮是专门经营药材进出口生意和营销广东土产药材的帮口,曾经垄断北中国药材进出口200年,与卫帮、淮帮共同担负着进口南亚、东南亚地区热带植物性药材、动物性药材、矿物性药材批发和中国大陆人参、鹿茸、当归、枸杞等山地药材的出口重任。广帮以太谷药商为主,以太谷广升远、广升誉为魁首,因大都药店均在广州设有分号,经营着进出口药材的批发生意,商号名称又均带有“广”字,所以又称为太谷广帮。在解放以前的四个世纪,太谷广帮药商驰骋大江南北,经营着南方土产药材北运,北方山地药材南运的生意,垄断了北中国的进口药材供应近一个半世纪,在中国药材流通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太谷广帮药商还特别重视中成药研制,研制出许多诸如牛黄安宫丸、玉枢丹、救产丸、射雄丸等等 800余种,在中国传统中医药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明代,太谷已有“商贾勤于贸易”的记载。清代中叶,太谷商业发展为鼎盛时期。乾隆以降,170余年,商号遍及全国各太商埠,全融业和商业并肩发展,范围至广,“东北至燕奉蒙俄,西达秦陇,南抵吴越川楚”,盈利至巨,“起家至数十万者,尤为谷人之特色”。当时的太谷城,是山西的商业中心。作为商业的集数地,“百货所极,列为肆崖,行者不得顾,御者不得旋”,有“旱码头”、“小北京”、“全太谷”之誉,“谈三晋富庶之区者,无不于谷首屈一指”劲。进人民国,商业由盛渐衰。“七七事变”之后,更受日军之抢掠和阎政权苛政之摧残,商业被毁十之八九,一撅不振。

太谷农工银行

太谷农工银行,民国十一年(1922年),在县城内成立,资本7万元。民国十二年正式开业,经理张模,行中重要人员皆票庄出身。太谷农工银行发行有无年份版纸币,实物见有一元、一角、五分、三分等数种,均罕见。

太谷懋昌银号,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月正式成立,由私人集股创办。为股份公司性质,股本八万元,股东中以吴、要两姓最多,大掌柜要谱。主要办理存款、放款和少量汇兑业务。旧址位于太谷县城醉乐园巷1号,现保存基本完好。谷懋昌银号兑换的钱票见有,民国二十一年太谷县地方救济金融会兑现券1角,由太谷懋昌银号兑现。

太谷大学数量位居全国县城之首

现如今太谷县文化教育全国闻名。境内驻有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山西交通技师学院、山西航空学校、兴华职业技术学院、太华技校等院校。有航天518所、省果树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县内有全国重点职业高中一所、全省重点高中两所,有中小学109所。太谷形意拳、秧歌闻名全国。

猜你喜欢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屯百科 琼ICP备20230110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