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

触类旁通的意思是什么(文字匠:学会触类旁通)

时间: 2024-10-25 14:01:14

我在前面说过,起草界的人士应当博览群书,成为杂家。为什么要成为杂家,除了我在前文中说的原因之外,还有一条有必要单独拿出来说说。那就是一旦成为杂家,会使我们的思考更容易发散,做到触类旁通。

触类旁通,也就是善于联想,这也是学者的素质之一。我在昨天说到,机关里的文字匠要具备三种人的素质之一,就是学者的素质。我们如果注意观察学者们的研究就不难发现,很多理论的产生源于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借用或化用,这就是触类旁通。我们从事机关文字工作,这方面的要求比学者更强。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机关的公文或讲话稿毕竟还不是学术论文,而是一种应用文体,特别是讲话稿,更是一种“口语化的书面语言”。在这类话语中,对其他文章或专业知识的借用和化用不必像学术论文一样死抠字眼做出严格的定义,所以更方便使用这一方法。而且,在这类“口语化的书面语言”中的触类旁通并不仅限于对其他知识的借用和化用,还包括讲故事、打比方等修辞方式,因此用得相当多。

作为一个合格的机关文字匠,要掌握的文字技巧如果说第一位是提炼概括标题的话,第二位就应当是触类旁通了。事实上,很多标题的提炼概括也不限于这项工作本身,有时也需要借用或化用其他知识或概念,或者其他文章的提法,以便提炼出工整对仗、朗朗上口、让人一下子就能留下深刻印象的题目。

要做到触类旁通,最重要的一条是你的头脑中一定要有“旁类”的东西,否则就无从谈起“触”和“通”。这种“旁类”的东西大体上看有如下几个来源:一是读政论书籍以及阅报、看文件,这在机关工作中必不可少。二是读一点“闲书”,这是积累“旁类”知识的最重要渠道。记得有一次我在起草一篇廉政工作会的讲话时,有一部分几乎是直接套用了中医的“治未病”理论,使得文章变得生动形象。而“治未病”的理论,就是我在平时读闲书时得来的。三是注意听别人讲其他行业或岗位的做法以及社会上的各种故事,这些做法和故事中得出的一些启示也是我们“旁类”知识的重要来源。

有了“旁类”的东西,还需要“触”和“通”。要具备这个本事,说句实在话,是需要有一点灵气的,单靠勤学苦练不行。所以说,文字匠这个行当属于“好汉子不希得干,赖汉子干不来”的营生,就是这个道理。在这种需要一点“灵气”才能干好的领域,那些缺少这种“灵气”的“赖汉子”单纯靠工作态度好、肯吃苦耐劳也干不好,这多少有点“祖师爷赏饭”的意思。

当然,做到触类旁通即使是有了灵气,如果不能沉下心来苦思冥想,也别指望一下子灵感就从天而降。这时候还是需要刻苦和勤奋的。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写一篇稿子,曾经为了短短两个自然段的文字,写了改、改了写,整整写了一个通宵,最后才突然从一个其他领域的知识中借用了一个概念,一下子就把思路打开了,后面就写得顺风顺水起来。

猜你喜欢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屯百科 琼ICP备20230110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