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宝瓶口景点介绍 丨一起来了解一下诗圣杜甫都要点赞的宝瓶口……
宝瓶口,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三大主体工程之一。诗圣杜甫曾写《石犀行》为“宝瓶口”点赞。
石 犀 行
唐 杜甫
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五犀牛。
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
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溢不近张仪楼。
今年灌口损户口,此事或恐为神羞。
终藉堤防出众力,高拥木石当清秋。
先王作法皆正道,鬼怪何得参人谋。
嗟尔三犀不经济,缺讹只与长川逝。
但见元气常调和,自免洪涛恣凋瘵。
安得壮士提天纲,再平水土犀奔茫。
都江堰水利工程渠首三大组成部分之宝瓶引水口,是李冰带领蜀人开凿而成。公元前111年,司马迁考察都江堰后,在《史记·河渠书》记载了李冰采用热胀冷缩原理,劈开玉垒山,凿成宝瓶口的历史故事。"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因"崖峻阻险,不可穿凿,李冰乃积薪烧之"。
宝瓶口古称灌口,长40米,底宽17米,水面宽度,死水位时为19米;洪水期间,水则二十一划时,为23米。成都平原有如一只大瓶,由它巧妙地控制内江进水流量,才造就了“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故名“宝瓶口”。
早年间,宝瓶口右岸的离堆原来还有一根未凿去的石柱,形如象鼻,借以缓冲内江水流,使其“徐徐吐出,不致冲击”(小编将在下期推文中介绍长着“象鼻子”的离堆)。
清代末年离堆象鼻 档案馆供图
在都江堰渠首工程中,宝瓶口、飞沙堰和人字堤的位置、高度和长度,珠联璧合,配合巧妙,除限制内江洪水进入成都平原,还起到蓄水排沙的作用。当内江水流与飞沙堰齐平,宝瓶口进水量恰够下游工农业用水;当水流超过水则十三划,飞沙堰开始翻水。十四划时,人字堤泄洪坝也开始溢流,这些都确保了宝瓶口进水量恰到好处。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屯百科 琼ICP备20230110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