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 旅游景点

八宝山旅游景点 追忆先烈,这几处令人印象深刻,为何

时间: 2024-02-18 21:11:47



人间四月天,清明忆先烈。在首都北京,八宝山自然就成为了清明节期间人流最密集场所之一。这一处安息着无数先烈灵魂的场所吸引着无数关注的目光。更有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前往祭奠。

出于好奇,也许有人会问,在这块圣洁的墓地,哪一处最受人们关注?哪一座坟茔地得到的祭祀最多?那一块一块的墓碑里面又掩埋着怎样故事?隐藏在那些冰冷墓碑后面的又是哪些有趣的灵魂呢?

这一个个问号便唤醒了许许多多关于英烈的记忆。

庄严肃穆,安放革命先烈英灵

每年清明前后,由一代才女林徽因主持设计的八宝山革命公墓总是人的街市,花的海洋。

这是一处安放无数为国家、为民族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之杰者英灵的所在。

人们每年祭扫,怀念先烈的丰功伟绩,激励后人不忘初心,勤勉向上,奋力前行。

其实,如今人们耳熟能详的八宝山,在几百年前不叫八宝山,而是洪炉山。

只因为明朝时期有一位叫做刚炳的太监,奉命领兵护卫刘伯温前往北京考察迁都事宜,被一处地方势力追赶至洪炉山,被斩于此。

由于血染后的山土呈现出缤纷乱眼的八种颜色,被人们视为神奇,于是,洪炉山就被后人改称八宝山了。

为纪念那个为朝廷效力的刚炳,明朝皇帝就在这里建起一座小护国寺,民间俗称为太监寺。

兴许是看上这里挺拔、开阔的地势,或者是喜欢它上好的风水,几百年后的侵华日军也在这里建起了一座所谓的“忠灵塔”。但他们所供奉的并非什么忠灵,而是戕害我们民族的魔鬼。

直到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在八宝山地区修建“忠烈祠”,才真正赋予了八宝山那份无与伦比的圣洁与庄严。

出于对抗日英雄的敬慕与尊重,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沿用八宝山作为安放英烈灵魂的墓园。

后来出于规模扩大的需要,有关部门还特地请出著名建筑设计专家林徽因女士主持设计工作,使之更加充满庄严、肃穆气氛。

1950年去世的任弼时,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逝去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是八宝山公墓建成后,第一个安葬于此的已故中央领导人。

他使用的墓地也就成为了现在大家见到的1号墓地。之后陆陆续续有已故领导人安眠于此,这是大家所熟知的。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作为十大元帅之一的贺龙,因为逝世于特殊年代的1969年,当时只是由亲属自行择地进行了安葬。

直到1975年,在周总理的亲自主持下,才将骨灰移入八宝山公墓,得以享受与之相匹配的身后哀荣。也就成为了广受关注的81号墓。

不过,也有一种特殊情况是,有的领导人逝世当时已经把骨灰安放在八宝山公墓,若干年后却因为种种原因又移出了墓园。其中最著名的彭大将军就是个特例。

1974年彭德怀元帅在北京逝世,当时火化后的骨灰以“王川”之名存放在成都的一所公墓;4年后安放到八宝山。

出人意料的是,时隔20多年,彭德怀侄子、侄女共同向党中央请求迁出彭总的骨灰回家乡安葬。

这是彭总生前叶落归根的遗愿,希望与家族父兄一起安卧祖坟山,但当时又担心族人受牵连,不得已放弃了这一想法的具体情况。

直到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同意了这项请求,彭总的骨灰才得以迁出并葬回四川故土。

作为我党唯一和列宁握过手的人,柯庆施安放在八宝山的骨灰也由他女儿以相同的理由迁出了墓园。

以类似以上理由将骨灰迁出八宝山的名人还有开国上将陈明仁、陈赓,华国锋和末代皇帝溥仪等。

还有就是华国锋于2008年逝世后,中央按照他的资历和历史贡献,把他的骨灰安葬在八宝山公墓。

到了2009年初的时候,华国锋夫人韩芝俊说出了华国锋曾经透露给她的一个心愿,就是希望去世后安葬到家乡交城县的卦山。于是由华国锋家属的这一请求,很快便得到中央批准。

接着,华国锋的家属便向交城县政府申请安葬用地。县里爽快地答应了他们的用地要求,选址在吕梁英雄广场边上的坡地修建一个陵园。

2011年11月,华国锋的骨灰正式回葬家乡。如今这里不仅成为了当地一个旅游景点,还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呢。

另外也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被迁出了安葬在八宝山的骨灰。

在八宝山密集如繁星的墓葬中,几乎所有的墓碑都镌刻着逝者的姓名及其后辈人的名字,有的还附有墓中人的照片或雕像,甚至还有墓志铭。

但是,偏偏就有一个例外。在八宝山有一座坟茔被叫做无名墓地,这个墓碑真的就没有刻下墓中人的名字。那么这座墓穴里到底安放着谁的英灵呢?

无字墓碑,纪念无数无名英雄

其实,长眠此地的确实是一位实实在在的无名英雄。

即使现在告诉你,这位英雄名叫阎又文,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跟我一样的毫无所知。

只能一个问号接着一个问号地追问关于他的生前事迹。

他又是凭借着怎样的贡献得以跻身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墓地呢?

现在只能就仅有的零星信息对阎又文的生前做一个简单介绍。

阎又文,1914年出生于山西省荣河县。

1939年,已经从山西大学法学院毕业的他,经在延安七里铺训练班短期培训后,被党组织安排到西北军马鸿逵部。

随后又以优秀生的资格被选调到西北军傅作义手下当随侍。

直到北平和平解放后,傅作义将军也不知道他的共产党员身份。阎又文在策动傅将军投诚起义、保护北京城免受战火涂炭方面发挥了巨大的关键作用,对于人民解放事业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阎又文非但不向组织邀功求赏,响应国家号召,奔赴朝鲜战场。

回国后服从组织安排,继续在水利部长傅作义手下担任办公厅主任,然后转岗到农业部。直到1962年在农业部粮食局长任上因食道癌去世。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阎又文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因为曾经的地下工作招致一些同事、朋友的误会,却从不擅自公开地下工作经历来化解人们的误会。

不过,略感遗憾的是,由于阎又文同志地下工作性质所决定,他长期隐瞒着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

以至于在他生前和去世后,其妻子和孩子们入党都被卡在了“社会背景”调查。

他在世的时候,只是对家人淡淡的说,要相信组织,这次不行,下次再申请吧。

最后还是中央有关部门在1993年致信其家人,曾经的直接领导罗青长在《北京日报》发表纪念文章,阎又文生前的感人事迹才为世人所知晓。

鉴于阎又文同志生前对革命事业所做出的显著贡献,中央决定将他的骨灰葬入八宝山公墓。

同时有关部门征得家属同意,结合阎又文生前不求名利、甘于奉献的优秀品格,决定在他的墓前竖起一块最能代表其生平信仰的无字墓碑,就让阎又文同志成为历史上无数无名英雄的集中代表。

因此,虽然这块无字墓地长眠的是阎又文同志的英灵,却寄托着党和国家对千千万万没有留下个人姓名的革命先烈永远的缅怀,表明祖国没有忘记他们,人民深深感谢他们。

一块无字墓碑,蕴意无限深远。它让那些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建设事业中做出实实在在贡献,却没有取得显赫地位,没有留下个人名姓的无数无名英雄的在天之灵得以抚慰,得以安息。

在八宝山这处当今国家墓园中,长眠着多少英雄豪杰。既有我国已故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有部分热爱中国、大力支持中国革命事业的外国友人。

最为知名的有当年冲破重重阻力,远赴延安采访朱总司令,大力宣传八路军的抗日故事的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经在世界范围大力宣传毛泽东思想的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女士。

尤其是这个美国记者斯特朗,在新中国遭到西方世界围堵时,她不顾国内友人的劝阻进入中国采访毛主席、周总理,然后向世界宣传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成就。

受到中国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激情迸发的感染斯特朗最后一次于1958年入境后,索性就在中国定居下来,去世后也被安葬在八宝山公墓。

令大多数人所意想不到的是,能够在如此众多的名人墓茔中,赢得后人最多祭奠的却是一位享年仅仅51岁的平民女子。

这又是一位怎样的受人尊敬的女人?生前有过什么样惊天动地的壮举呢?

我们不妨通过这个短暂的生命在人世间留下的点点痕迹,不妨还原她那神奇的风采和惊人的魅力。

鲜花簇拥,绝代风华名媛才女

林徽因,作为一代才女,她在建筑领域的专业贡献几乎无人质疑。凝结它智慧和心血的代表性建筑物不以数量取胜,但是留存至今的几乎全是精品。

比如清华大学的灰楼,人民英雄纪念碑,还有这个在人间四月天里人流如织的八宝山革命公墓……

你还记得你读过的小学课文《赵州桥》么?那是林徽因和她的如意郎君梁思成先生踏遍无数山水,从荒烟野草寻宝得来。

它虽然有着千余年的建成历史,但在遇到才女林徽因之前,却默默横卧赵州大地,虽然渡人无数,却从来少有人理会。

人们行迹匆匆而过,生怕多看它一眼就耽误了红尘中的良辰美景似的。

是林徽因夫妇慧眼识珠,替它拂去尘垢,让它大放异彩,才得以进入《全国文物古建筑名录》,走进了小学语文课本,最终铭记在全国一代人的心上。

林徽因16岁跟随父亲游历欧洲,20岁留学美国,21岁时,她的照片登上了上海的《图画时报》,成为了一代男生心中的偶像。

虽然无意,她却让邻居、著名哲学家,清华大学哲学系创始人金岳霖为之倾倒,一往情深而不能自拔。

在林徽因于1955年病逝时,金岳霖送的挽联是: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两副对联写尽了这位哲学家对才女林徽因的无限情思。

作为诗人,她的灵气不仅受到业余文青的追捧,就算许多的专业诗人,也让众多人望尘莫及。

你还记得那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吗?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那轻,那聘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因为爱好写作,她因为《大公报》上的一个短篇小说《蚕》,而与作家萧乾结下一段情谊。

因为读过小说《蚕》,对那篇清新而富于这里的文字的作者产生弄厚的兴趣;特地致信《大公报》副刊主编沈从文表达了要见见作家萧乾的意愿。

热心的沈从文让他如愿以偿,在某个周末的下午,作家萧乾出现在了林徽因家的客厅。

以文字为媒,两人相谈甚欢,文字拉近了两人的距离,萧乾和林徽因逐渐熟悉,成为了要好的朋友,也是当时文坛的一段佳话。

到来1935年7月,萧乾出任《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后,林徽因不仅成为了忠实读者,还是勤奋的撰稿人。

她的京派小说、新潮、细腻的诗歌不少都是交给萧乾首发的。

1938年夏天,萧乾应友人之邀离开大陆,去香港《大公报》社继续主持文艺副刊的编辑工作。

而已经内迁到昆明的林徽因继续给予副刊的大力支持,由于各方面条件都不如在北京的时候,只是为版面撰稿就已经减少了一些。

在1953年的文代会上,林徽因又与萧乾在北京见面了。她远远的向萧乾热情招手,萧前就坐到了她身边,利用会有间隙进行了一次愉快的交谈。

1955年林徽因去世后,萧乾也是第一时间给梁思成去信吊唁。

林徽因因病逝世后,葬入她本人设计的八宝山革命公墓。

1988年萧乾病重住院期间,应邀为《林徽因文集》写序,即使只能够口述,也最终在别人为他执笔的整理稿上,工工整整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这篇序言也是萧乾在文坛的绝笔作品。

安息吧,风华绝代的才女,令人钦慕的女神。

结语

八宝山,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是一座富矿,是一座精神的矿床;它蕴含着能够发光发热的能量。一座八宝山,几乎安放着这个民族所有高尚的、有趣的灵魂。人们祭奠,人们缅怀,人们敬仰,人们从中汲取奋斗的力量。

亲爱的朋友,您认为呢?



猜你喜欢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屯百科 琼ICP备20230110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