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河故城景区介绍 ,建议收藏
交河故城,当地人称“雅尔和图”,意为“崖儿城”。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以西10余千米处,南北长约1650米,东西最宽处约300米,因为两条河水绕城在城南交汇,故名。《汉书·西域传》称:“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城。”这里是古代西域诸国之一的“车师前国”都城,是该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其建筑年代早于秦汉,毁于14世纪前半叶元代的连绵战火。该城经过2000多年风风雨雨的考验,至今城内的官署、寺院、佛塔、坊曲、街道等建筑物保存较好,是目前世界上保护得最好的生土建筑城市。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早在2300年前的战国时期,一个称为“车师”也叫“姑师”的民族在交河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后称车师前国,交河从此成了这一王国的都会。“姑师”与“车师”本为同名异译,但《史记》与《汉书》,一译“姑师”,一译“车师”,其中另有原因。“姑师”是该国归汉之前的译名,而“车师”则是“姑师”破败后分裂为“车师前国”、“车师后国”的名称。交河一带土地肥沃、易于耕种,所以汉代时这里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西汉时,中央政府往吐鲁番地区委派“戊己校尉”,设立“交河壁”。北魏至唐初为高昌王国属下的交河郡。唐西州设立后,此城为西州治下交河县。唐朝派驻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部护府,最初曾设于此城。8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交河曾为吐蕃人所据,后又为回鹘高昌王国属下交河州。后毁于14世纪前半叶蒙古贵族叛乱之战火。
故城中央有一连接南门和佛教大寺院南北向的子午大道,它把古城分为东区和西区两部分。东区为官署区,高高矗立在高达10余米的黄土崖岸上,城门遗址保存完好,这里曾出土唐代莲纹瓦当,很可能就是车师前国王宫和唐代安西都护府的衙署。西区为手工作坊和居民住宅区,发现有陶窑遗存。佛教寺院区气势雄浑的佛教大寺院在交河子午大道北端,由山门、大殿、塔林、僧房、庭院、钟鼓楼、水井等组成。塔林西北方是著名的地下佛教寺院,从遗址表面看,其规模仅次于大佛寺。其上部已夷为平地,下部内有残存壁画,曾出土高僧舍利子,名噪世界,这有力地说明交河故城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佛城。
我们现在看到的交河故城是其鼎盛时期的规模,大体为唐代的遗存。其建筑风格与高昌不尽相同,多为挖地成院,掏洞成室,夯土为墙,屋宇多为两层,临街不见门窗,穿巷方见大门。交河故城建筑的墙体基础部分是由地表向下挖出生土墙,然后在墙之上用泥团垛筑。建筑方法与夯土为墙的方法相同,只是一是夯土为墙,一是垛泥为墙。这种方法是交河故城运用最广泛、最基础的建筑手段,因此交河故城基本上是从地下挖掘出来的城市,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十分罕见。交河故城利用所在台地高达数十米的断崖作天然防护,不见一般意义上的城墙,更加易守难攻。如此历史悠久、历经破坏但古代土城仍基本保存完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得益于吐鲁番地区干旱少雨的自然条件。交河故城虽然仅存遗址,但它确实不失为人类建筑史上的一个杰作。
据史料记载,车师前国人口众多、领土广阔、兵力强盛。该国历来民族成分复杂,塞种、大月氏、乌孙向西迁移,匈奴由北向南侵入,都要在这东西方交通的十字路口停留,因此车师故地就成为多民族聚居的家园和多种文化交汇融合的舞台。自以交河为中心的车师前国归属汉朝以后,这里一度出现农牧业并举、经济繁荣的局面。反映在文化上,也呈现出多元并存的绚丽景象。公元450年,有过创建交河都城壮举和治国约700年历史的车师前国覆灭了。从此,一个活跃于战国时期、已进入农业文明阶段的民族也随之逐渐消失了;一个与塞人有千丝万缕联系而族属不清的民族,就这样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唐代诗人李颀的《古从军行》中,描绘了当年战争风云笼罩交河时的雄奇景观和悲壮情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忧怨多。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屯百科 琼ICP备20230110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