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靠“马拉松”拉来订单,但商业化落地仍面临挑战
互联网大厂密集分布的北京后厂村路再向西北近六公里,是松延动力公司总部所在。取得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亚军成绩后,到松延动力参观的访客信息填满了三页纸,松延动力创始人姜哲源将其形容为“幸福的烦恼”。
据记者观察,松延动力办公区陈列的机器人产品,一批是完成马拉松比赛后进行问题复盘的产品,一批是对外展示的松延动力人形机器人N2与仿生脸产品。
姜哲源对记者表示,马拉松的成绩给公司带来的影响是积极而直接的:大批投资人来访,N2与升级版E1产品订单已破千台,完成年销售目标,且N2与E1的价格即将上调。
对松延动力来讲,比赛暂时解决了公司“酒香巷子深”难题,但对包括松延动力在内的整个行业来讲,机器人智能泛化、商业化落地变现等难题仍待解决。
如东方富海合伙人黄国强所言:中国是具身机器人创新、创业、创投的热土,具备顶层设计的加持,以及资本、人才、制造体系、供应链资源优势,这些因素使得全球范围内具身机器人领域的头部企业极有可能诞生于中国这片沃土上。但同时,行业应需清醒意识到,具身机器人尚处于相对早期阶段,商业落地、商业场景都还处于摸索期。
属于机器人的“嘉年华”
马拉松竞赛时,多个机器人身后的“陪跑员”,引发外界对机器人技术不成熟状态的质疑。
对此,姜哲源在采访中回应称,陪跑这件事本身不是那么关键,本质上这个动作不是针对机器人,而是针对算法工程师的信心与心态问题。他认为如果工程师非常自信机器人必定不会摔跤,也就不会安排人员陪跑。而松延动力机器人最开始也是有人用牵引绳牵着,后来慢慢优化算法,直至发展到松延动力团队买了一辆三轮车,工作人员全部坐在车里“跟跑”。“跟跑”模式的变化是松延动力算法稳定性的提高。
而从整个行业侧来看,机器人产业链的技术迭代非常迅速,据姜哲源观察,2023年的机器人大会上,能直立走路的人形机器人凤毛麟角,2024年大会上,大部分人形机器人已经可以走路了,但能跑得还很少。如今能跑能跳的人形机器人已经很多了,能做其他复杂动作的机器人数量也在逐渐增多,机器人赛道的技术发展速度显著超越预期。
据高工产研储能研究所(GGII)数据显示,2025年1-2 月,国内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共发生27起投融资事件,融资规模达到44.5 亿元。但热度的迅速拉升也在此前引发“人形机器人行业是否存在泡沫”的讨论,议题的核心在于机器人的技术与商业化落地变现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在黄国强看来,具身智能这一波确实非常火爆。他在第19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上表示,赛道头部企业陆续达到百亿估值水平,且持续在拿“大钱”;许多高校内的初创企业凭借部分技术与论文也陆续拿到了资金。整体市场的活跃度相当高,但这波“泡沫”的催生,主要基于一个行业共识:在新质生产力这一大主题下,机器人特别是具身机器人这一领域,已被视为未来极具潜力的市场和重大机遇。
在联想控股副总裁于浩看来,此次马拉松相当于一场“技术嘉年华”,让更多人直观地理解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但回到投资逻辑,最终决定一家企业能否走得长远的,仍然是商业模式是否成立——也就是技术是否能与实际场景对接,能否形成闭环。哪怕技术再先进,如果没有合适的落地场景,也难以构建起可持续的商业循环。中国市场的优势在于产业基础完善、应用场景丰富。只要能找到真实的需求侧,就有机会形成“技术—应用—成本”三位一体的正向生态。
黄国强认为商业场景落地与技术演进密切相关,中美具身智能领域主要玩家在场景选择上,基本集中在工业和商业领域。从上一波人工智能代表企业选择来看,探索方向包括:智能驾驶,商业清洁和家庭清洁,以及特种行业与危险行业工种,但上一波行业热度因为技术的限制和能力问题、功能性能问题,在上述落地场景方面解决得不好。
站在这一波具身智能的角度来看,黄国强认为,随着行业泛化能力的增强——包括对开放环境的泛化、对本体和任务的泛化能力的提升,相关企业在场景探索方面将挖掘更多机会。
热闹过后的早期现实
具体落地场景上,工业是目前具身相关企业的主要落地方向。
根据IDC《中国协作机器人市场份额2023》报告,2023年中国协作机器人市场中,工业领域应用市场占据约 74.5%份额,其中汽车、3C 电子和金属加工等自动化生产线是主要应用领域。
但工业中细分场景中的落地方向,目前行业暂未形成共识。盛宇投资合伙人聂晨炜认为,“三年进厂五年进家”的想法过于乐观,高估了具身行业在短期内的发展速度。虽然长期来看,机器人的终局可能是成为家庭的陪伴,但这个方向对机器人的柔性化、性价比、安全性等方面均提出较高要求,目前行业暂时还达不到。
从中期来看,虽然聂晨炜认同工业落地场景,但细化来分,他认为搬运与分拣会更早到来。具体来看,3C组装与汽车零部件组装目前可以由协作机器人完成,剩下工业领域内需要具身机器人解决的部分需要3-5年后才有办法解决。目前部分公司已在迎宾、导览等商业场景中应用到具身机器人。从商业化角度来看,这些场景相对比较封闭,动作要求也比较单一,这个成本客户能够承担。然而,工业领域里的考量非常多,如节拍、性价比等,很多因素需要权衡。因此聂晨炜认为商业场景最近可能会有一些落地机会。
姜哲源持有类似的观点,在他看来,工业场景是一个很难挣钱的领域,松延动力目前主要聚焦展览展示与教育行业为主的小B端市场,只卖标品,不卖个性化定制服务,客户的个性化定制需求均由生态合作伙伴协助完成。姜哲源表示,健康的公司需要尽快实现自我造血,3.99万元的价格为公司带来了传播度。公司目前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规模化及现金流转正。
另外机器人行业在技术方面也处于早期阶段。在本体与具身大脑的投入选择上,松延动力目前暂时以本体研发为主。姜哲源表示,机器人行业是一个体系化竞争的行业,需要“机电软算法”(机械结构、电气、软件、算法)深度耦合。即机器人初始设计阶段,就需要考虑如何将机械结构、电气驱动和软件算法进行最佳的搭配和协同工作。通过这种深度结合,可以使机器人具有更高的性能、更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完成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的任务。
但由于松延动力目前是个较为精简的小团队,因此,姜哲源对记者表示,松延动力短期内不对大脑层面进行投入,但长期来看还是会做的。他表示,机器人在进家干活之前,最大的技术难点在于智能泛化性,企业演示视频中的机器人炒菜、洗碗、叠衣服,在现实的泛化性上是存在一定问题的。而泛化性层面,数据是最大的支撑,算法也需要持续完善。
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上海交大特聘教授马利庄表示,具身大脑的科研投入的确会对企业造成成本压力,但大脑对行业发展而言非常重要。另外,机器人产业仍面临认知推理困境,人物行为的意图理解以及智能体的行为预测成为智能化瓶颈,容易引发严重安全事故,核心问题是缺乏空间场景深度理解、缺少多步推理逻辑链、动作规划与环境反馈脱节。
参与松延动力与宇树投资的首程控股(0697.HK)旗下首程资本管理合伙人朱方文对记者表示,现阶段人形机器人供应链暂不成熟,缺少配套厂商,主要依靠主机厂自己研发。现有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的零部件应用到人形机器人上,会存在发热、能耗高、稳定性差等问题,这不是单一零部件改进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要一体化关节、结构设计、算法适配等综合改进,考验本体厂商的综合能力。期待主机厂之间取长补短,加速行业技术路线收敛。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屯百科 琼ICP备20230110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