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企业家看成都:营商环境超预期,为项目落地按下“加速键”
春节过后,成都市迅速重启赴外招商的密集行程,于2月17日至21日期间,集中前往长三角地区的重点城市,展开一场以“携手长三角,共享新机遇”为主题的投资促进系列活动。
2月18日,以“携手长三角,共享新机遇”为主题的2025“投资成都”(长三角)投资合作推介会在上海举行。活动成功签约了68个重大产业化项目,投资总额488.3亿元。这进一步加深了成都与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合作、产业互动和企业交流,以项目的增量为驱动,推动两地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过程中实现互促互惠、共赢发展。
现场,70余家长三角地区的已签约企业、重大项目在谈企业、重点关注企业以及川籍企业代表等齐聚一堂。从创业故事,聊到企业发展现状,再到寻找新的投资机遇。不少企业看好成都营商环境、产业发展情况及未来投资机遇。推介会后,企业家们面对面建群,相互添加好友,期待能在交流中碰撞出更多新的合作机遇。
与会嘉宾认真聆听
苏州太阳井新能源有限公司:
“成都营商环境超出预期,为项目落地按下‘加速键’”
“我们跟成都的渊源,那可不是一般的长。”苏州太阳井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中天介绍,他们计划将光伏装备的生产制造以及所有新的研发项目落地成都东部新区,“这不仅是企业战略发展的选择,更是对成都的信任与期待。”
太阳井新能源,这家充满活力与创新力的光伏装备企业,自2017年诞生以来,凭借着自主研发的光伏电池铜代银技术,在产业化道路上披荆斩棘,开创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李中天回忆起公司成长的历程时说:“公司成立仅三年,就获得了成都光伏龙头企业的青睐,战略投资的注入为公司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2021年,太阳井新能源正式在成都开展业务,设立了办事处。近百人的团队常年驻扎在这里,为客户提供设备装机调试及售后服务。此后,他们又与成都本土企业携手合作,共建省级光伏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这一系列的合作,不仅是因为成都这座城市的创新气质深深吸引了他们,更是因为这里能够更贴近地服务客户,满足市场的需求。
李中天表示,成都在新能源产业布局、技术创新以及营商环境方面,都与太阳井新能源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成都高校聚集,人才辈出,为高科技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作为一家在机械设计、电气软件等领域都需要高端人才的企业,我们在成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才宝库’。”
同时,四川省在全球光伏电池产能中的占比高达30%,太阳井新能源的众多客户都集中在这里。因此,布局四川,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成都产业链上下游的集聚发展,更是为企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这里,他们可以轻松地找到加工与零部件配套服务商,共同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
对于成都的营商环境,李中天更是赞不绝口。他说,无论是办事处阶段还是子公司落地阶段,成都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都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产业基金也与他们保持着紧密的互动,“这种超出预期的支持与帮助,极大地加速了项目的落地进程。”
谈及未来,李中天表示,希望通过此次推介会,能够吸引更多的产业链配套企业及上下游企业一起来成都发展,共同书写光伏产业的新篇章。
苏州稻香村集团西南总部落户成都
有望在2027年达到1.8亿元年营收
“这次的签约,是要在青白江区建设苏州稻香村集团西南总部暨食品生产基地项目。”苏稻集团成都稻香村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洪明介绍,探索国潮化发展路径,打造健康化特色食品,已经成为苏州稻香村的主要市场策略。“目前,品牌价值高达182亿元,已经在成都市场深耕6年,2024年在成都实现了1.2亿元的生产产值。”
去年5月,苏州稻香村集团决定持续深化与成都的合作,并与青白江区政府开始了紧密的沟通。田洪明回忆道,“去年11月,青白江区到我们的北京总部进行考察沟通,双方很快就达成了项目合作意向。”
在上海的签约仪式上,青白江区与稻香村的代表共同签署了项目投资协议,将合作意向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项目投资。谈及选择成都作为西南总部的原因,田洪明表示,“我们看中的是成都强大的市场辐射力,这里可以很好地辐射重庆、云南、贵州、西藏甚至西北地区。而且,成都是一座宜居、创新、包容、充满年轻活力的城市,营商环境也非常好。”
田洪明特别强调了政府在合作过程中的诚意和支持,“不管是在合作洽谈还是项目落地过程中,青白江区政府都展现出了满满的诚意,服务效率非常高,政策也很透明。这促使我们集团下定决心到成都来。”
据田洪明介绍,成都稻香村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已经注册并开始完善投资合同手续。按照项目推进计划,预计将在2026年底之前建成占地40亩的一期工程,形成生产力。他充满信心地表示:“我们有望在2027年达到1.8亿元的年营收。”
上海则正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看好成都人才要素”
作为国内改良新药和创新药的“探路者”,上海则正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成都充满期待。
“作为一家专注于高端复杂制剂技术的医药研发型企业,我们以药物递送技术的专利技术为核心,拥有包括儿童药物技术平台、口服缓控释平台、药械组合和口服多肽等在内的八个研发技术平台。”该企业上海事业部总经理施斌博士认为,“创新”背后的底层逻辑是聚集人才。“成都丰富的人才资源成为企业考量的要素保障之一。”
在施斌看来,成都不仅有优秀的营商环境,还有丰富的高校及科研院所资源,“同时在城市发展、科研发展方面积极布局,这些宏观要素增添了成都的创新底色,进一步吸引国内外的人才汇聚。”
作为厚植“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成都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公司自主研发的改良新药和创新药成果也在逐步显现。”施斌表示,在与成都相关部门的接触中,“我们深切感受到成都在人才供给、政策扶持等方面的优势。”
施斌表示,自己很多同学都在成都创业,在交流时他也发现,成都对企业的支持不仅力度很大,还很精准。他以自身为例,从事医药研发,更多是需要和医院、高校一起进行产学研合作。“在考察中我们发现,成都会搭建资源,协助企业链接相关资源,这不仅能加速企业发展,也会增添企业信心。”
红星新闻记者 赵雨欣 摄影记者 杨译焮
编辑 成序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屯百科 琼ICP备20230110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