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关注非遗保护和传承,文旅部:开展非遗传播数字提升行动
人大代表高度关注非遗保护和传承,文化和旅游部将把代表建议当作“智囊库”,将开展非遗传播数字提升行动。
2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公布一批高质量办理代表建议典型案例。澎湃新闻注意到,此次发布的10个案例涵盖了推动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新能源汽车发展、交通物流降本增效、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加强特定群体权益保障、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推动数字服务贸易发展、加强美丽中国建设、推进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流域水质安全、加强职业教育等方面。
“人大代表对各方面工作提出建议,是代表依法执行代表职务、反映人民群众意见的重要形式。认真研究办理代表提出的建议,是各国家机关的法定职责。”据代表工委介绍,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代表依法履职尽责,对各方面工作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9235件。其中,代表们高度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出多件代表建议。
2025年2月21日,正月廿四,广东潮州,2025年潮州市青龙庙会非遗巡游活动举行,现场潮州大锣鼓、英歌舞、布马舞等数十项非遗表演精彩亮相。视觉中国 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最宝贵的共同财富。据文化和旅游部有关人士介绍,2024年,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承办与非遗相关的人大建议共77件,其中主办46件。“这些建议交由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研究办理。”文化和旅游部把代表建议当作“智囊库”,认真对待每一件建议办理工作。比如,担任江苏省苏州高新区镇湖刺绣研究所艺术总监,江苏省文联副主席(兼职)的姚建萍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强非遗与旅游融合标准化的建议》,就是由文化和旅游部独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具体承办,被纳入重点督办建议。
为此,文化和旅游部制定了重点督办建议办理方案。据介绍,2024年9月,文化和旅游部组成调研组专程赴江苏苏州开展调研,与姚建萍代表当面沟通,召开专题座谈会研究代表建议意见。会后,积极推进非遗领域标准化建设,将修订非遗标识管理办法、加强非遗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纳入了2025年工作要点。
作为一名深耕非遗40多年的新时代刺绣工作者,姚建萍致力于将专业特长与代表职责紧密结合,助力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和产业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面对调研中掌握的情况,我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系统的梳理。从非遗专业角度出发,分析问题根源,探寻解决方案,以建议和会议发言等方式,及时向全国人大有关方面反映。”姚建萍举例说,针对非遗与旅游融合标准化不足的问题,提出建立涵盖刺绣等各类非遗领域专家的专家库,让非遗专家为融合标准制定提供专业支撑;建议重新修订非遗标识管理办法,明确非遗产品使用非遗标识的标准,避免假冒伪劣非遗产品充斥市场;倡导出台融合发展标准化管理规范,规范非遗项目进入旅游景区或建立体验基地的流程,保障非遗在旅游融合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切实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标准化进程。
“我们将一如既往地高质高效开展代表建议办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与代表联系沟通,不断建立完善代表建议转化利用机制。”据介绍,代表们还普遍关注当下非遗与旅游、科技的融合,文化和旅游部将深化“非遗+”“+非遗”的跨界融合,推动非遗与旅游、科技融合列入了2025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工作要点,“今年将开展非遗传播数字提升行动,以新技术赋能非遗的活态传承,推动非遗的当代表达和时尚传播”。
澎湃新闻记者 林平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屯百科 琼ICP备20230110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