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武汉记者点赞成都“最佳客场”,背后浮现“两个主场”
某种意义上,营造成都这个“最佳主场”,至少有两层含义:赛事上的“魔鬼主场”,人文上的“城市主场”。让不论球迷还是游人,都能感受到成都人的襟怀和待客之道
2月22日,2025赛季中超联赛拉开大幕。在成都凤凰山体育场,成都蓉城和武汉三镇比赛中场休息时,现场DJ用标准的武汉话喊起,“我们欢迎湖北武汉的球迷来到现场看我们成都的比赛”,然后播放了武汉球迷再熟悉不过的《汉阳门花园》,大屏幕中出现的则是武汉三镇球员训练的画面,众多球迷沸腾欢呼,随之高唱。
在现场的武汉记者激动地录下视频,评价道,如果说上半场的成都客场是魔鬼客场,但在中场休息时,则是让武汉球迷感到非常温馨的一个画面,“这是我来过最好的客场,没有之一”。赛后,也有武汉网友点赞成都“有心了”。
既是魔鬼主(客)场,也是温暖客场。这话说出了大家的心声。这场比赛,以成都蓉城赢球而告终,但这个激动人心的画面却超越了一场比赛的胜负。
近年来,成都球市的火爆程度,人尽皆知。不仅上座人数常常“断层领先”,球场氛围更是激情、温馨。呐喊和合唱,飘扬的旗帜和擂响的战鼓,让这座城市的狂欢一次次上演。搜索“凤凰山演唱会”,跳出来更多的反而是成都凤凰山足球场球迷的“演唱会”。关键在于,这样的演唱会,并不是单向奉献给主场的球员和球迷,还面向远方的朋友,让他们在这里感受到尊重。
足球比赛的主客场,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有了主客场,足球的个性、球市的意义、地方的文化特质,彰显无遗。但主客场的分界并不是自我设限,也不是以邻为壑。在球场上表现一个球队、一群球迷、一个城市的内涵,呼唤友爱,呼唤共鸣,是更高的追求。
以成色十足的礼仪欢迎“对手”,是足球文化的一部分。某种意义上,营造成都这个“最佳主场”,至少有两层含义:赛事上的“魔鬼主场”,让球员和球迷血脉偾张,助力主队爆发出不俗战力;文化意味上的“城市主场”,是市民主人意识的彰显,让不论球迷还是游人,来到这里,都能感受到成都人的襟怀和待客之道。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对手,自会赢得尊重。这份情怀,体现了成都温暖与包容的城市特质。
这份努力不会白费。武汉媒体、武汉球迷的投桃报李,就是明证。
其实,即使并非成都和武汉的球迷,也能深受震撼。多年前,笔者先后在几个城市主场看过中超、中乙比赛,印象最深的是激情有余、温情不足,主客场球迷之间某些纷争的画面令人难堪。有一次,球赛的主场是笔者的第二故乡,而客队是笔者的家乡球队,笔者夹在主客场球迷互喝“倒彩”、现场主持人带头以谐音梗挑衅客队的紧张氛围中,如坐针毡,也大为败兴。
倘若每一个球场都能像成都凤凰山一样,让人舒心、快乐,真的是善莫大焉。而这,不应该是苛求。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当下球场乱象少了很多,但充斥球场上空的“X骂”依然存在。甚至有人认为,“X骂”式表达是足球文化的一部分,非如此就难以表现自己的足球热情。其实,这种认知大错特错,足球比赛确实是一场“战争”,比赛有胜负,但足球的内涵却不止于此。足球比赛需要“躁动”,但不需要污名化对手,也不需要表现自身的粗鄙。君子和而不同,才是足球的终极意义。
主场的待客之道,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考题。一个城市的足球文化如何,与一座城市的气质和市民文化紧密相关。相对而言,城市文明程度越高,球场氛围越和谐。当下,如何进一步建设球场礼仪,让每一个“主场”“客场”都深度彰显现代文明,仍是一大现实拷问。成都凤凰山营造的“两个主场”,是当下中国足球崛起亟需的足球文化。
放眼国际足坛,“对抗与合作”是永恒的主题,球队之间、球星之间、主客场之间“一笑泯恩仇”的案例颇多。说到底,足球群体的区分只是一种形式,在精神内核上,唯有热爱不可辜负。大家既是对手,也是友军,因为爱的是同一个足球。
尊重对手、尊重客人,才是对足球真正的尊重。共同坚持的目标应该是,竞争而不失序、博弈而不失态,增强对足球文明、城市文明的集体认同,携手迈入佳境。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伍里川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屯百科 琼ICP备20230110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