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见国宝|梅州大埔:客家人的乡愁,让泰安楼成了国家级文物
Transparency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梅州,作为历史上客家民系的最终形成地和聚居地之一,坐拥2万多座客家民居,土围楼、圆寨、走马楼、四角楼……仅一个大埔县就拥有23个中国传统村落,超3千座传统民居建筑。
位于大埔县湖寮镇龙岗村的泰安楼,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为蓝氏二十世祖蓝少垣所建,是广东最大的方形石楼之一。2019年10月,泰安楼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随着“百千万工程”纵深推进,这座石楼人气更胜于前。住在这里的蓝氏后人依旧在热情地招呼访客,将这座楼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
位于大埔县湖寮镇龙岗村的泰安楼 大埔县文广旅体局提供
传统:衣锦还乡,筑楼传家
推开泰安楼的厚重木门之前,游客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在门楼底下驻足。这有一座镶嵌在墙上的牌楼,门额上书“泰安楼”三字。
“泰安”取意“国泰民安”,“据说,古时族中没人有功名通常不能建门楼,蓝氏先祖蓝少垣便想了个方法,将门楼嵌在墙里,可见这位‘创一代’的头脑有多灵光。”泰安楼景区相关负责人刘凤珍向游客介绍着这座门楼。
泰安楼门楼,门额上书“泰安楼”三字
261年前,蓝氏先祖在上海、漳州等地做生意发家,衣锦还乡后决定为族人建立一座永世恒昌的坚固楼房。这是刻进客家人基因里的传统:在外获得功名或财富后,定要回到家乡修建属于自己的房屋,并代代相传。
走进屋内,三层方形楼房组成“回”字形,四周向内设前走廊。位于“回”字正中央的是祭祀用的祠堂,堂内横匾上书“祖功宗德”,陈列着蓝氏先祖神主牌。
泰安楼建好后,蓝氏族人还在楼的两侧各设一座书斋,供后人读书求学。记者发现,张贴在楼里的“泰安楼理事会章程”中,专门设立了“老人金”“奖学金”等公益金,勉励蓝氏子弟弘扬孝道,勤学苦读。
泰安楼内的蓝氏祠堂,横匾上书“祖功宗德”
“最多的时候这里住着50多户人,现在还剩下3户。”一位在屋外淘米做饭的蓝氏后人告诉记者,族人大多搬到了镇上或在外地置业安家。然而不论身在何处,每逢“七月半”中元节、中秋、春节等重大节日,天南海北的蓝氏族人都会回到泰安楼,在祠堂举办盛大的祭祀活动。
2023年11月3日,参加完第六届世界客商大会开幕仪式后,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信德集团董事长何超琼,曾特意赶到泰安楼寻根。泰安楼是何超琼母亲蓝琼缨的祖屋,她的外祖父蓝建仪、曾外祖父蓝荫南在此出生、长大。她当时在楼内右侧的水井里打了一桶井水。这口井养育着世代蓝氏族人,也提醒着后人“吃水不忘挖井人”。
独特:“方形城堡”功能齐全
远远看去,泰安楼外立面近似四方形,三层方形楼房环抱主体平房,形成“楼中有屋、屋外有楼”的格局。建筑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风格独特。
沿楼梯上二楼,木质台阶发出轻微的“吱呀”声响。细看,阶梯衔接处的榫卯结构看似简单,却能承载千斤之力,历经百年仍旧结实牢固。站在高处,一间间并排的低矮房间尽收眼底,房檐下的红灯笼为这座青灰色的石楼增添一抹亮色。
泰安楼楼廓很有气势
“泰安楼看似方形,但在里面看,四个角并不尖锐,而是圆弧形的,寓意着天圆地方。”刘凤珍介绍。客家居民在建造时多遵循这一思想,半圆形的池塘、半圆形的围屋,还有屋内方形的横屋、天井。
泰安楼的“方圆”还有另一层含义,刘凤珍说:“听楼里的老人们说,是他们的先祖蓝少垣希望后人为人处世要懂得‘方圆之道’,既可以做到八面玲珑,又不丢失自己的棱角。”
泰安楼低层用鹅卵石砌筑,三楼却以青砖砌筑,正中央的房间还开有唯一的方形窗户,专设“枪眼”,以观察外界情况。后来,为改善通风和光照条件,蓝氏族人才在每层楼都新开了一排方形窗户,让游客可透过这些窗户俯瞰大埔县城风光。
泰安楼的高防御性还体现在唯一的大门上,门板上镶有铁皮,顶部有蓄水池,供灭火之用。“抬头看,门楼上有一排小孔,万一发生了火灾,顶部蓄水池的水就可以通过小孔流下来灭火;如果有土匪来袭,可以从上面倒开水,这是先人的建筑智慧。”刘凤珍说。
泰安楼内一步一景
修复:“百千万工程”照亮文化地标
然而,再坚固的“城堡”也难免遭受岁月侵蚀。
2004年-2005年,大埔县人民政府和省文化和旅游厅共拨款180多万元,对楼内天顶瓦面、飘檐等按原貌进行修缮,完成泰安楼文物本体的修复工程;
2022年6月,泰安楼左侧一楼外立柱移位,相关文保部门立刻开展文物抢修加固工作,在“修旧如旧”的原则上,让泰安楼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把木石书写的记忆照亮、重现、定格。
“2017年8月,大埔县文广体局聘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泰安楼保护规划》,由省级专家评审并已公布。未来,我们将围绕系统性保护规划,进一步保护泰安楼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大埔县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说。
泰安楼前的半圆形池塘,与楼体建筑交相呼应
如今,泰安楼二楼的古朴房间摇身一变成为客家民居建筑历史文化展厅、大埔客家家风家训馆以及明清消防历史文化馆。同时,泰安楼附属建筑也以客家民俗文化展览馆的身份出现在游客面前。游客们通过不同类型的客家民居模型,还了解到“原来客家围屋也分好几种”。
近年来,大埔县奋力推进“百千万工程”,加快建设泰安楼客家文化旅游产业园。该产业园于2015年1月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计划打造成“一园三城”,即文化旅游产业园、水城、绿城和花城,建设客家风情文化休闲街、客家美食府等数十个景点。
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了客家风情文化休闲街风情、大埔文化小吃城、游客服务中心等建设,全面对外开放。
2018年9月,泰安楼作为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梅州分会场,迎来了花环龙、醒狮竞相欢舞。来自各地的游客现场体验笋粄、印粄等客家美食制作,感受客家独特风味。
2023年8月,大埔县“文艺轻骑兵”惠民演出走进泰安楼,为当地民众和游客带来广东汉剧、汉乐等展演,实现了岭南曲艺传播与传统建筑活化的有机融合。
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梅州分会场,泰安楼迎来了花环龙欢舞 图片源于网络
大埔泰安楼,这位两百多岁的“客家长老”,接过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正逐步完成从安居堡垒到文化地标的角色蜕变。
文|梁善茵
图|何文涛(除署名外)
视频|何文涛 梁善茵
包装设计|余梓涛
总策划|任天阳
总统筹|林海利
策划|邓琼 陈桥生
统筹|朱绍杰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屯百科 琼ICP备20230110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