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医学生救人“风险极高”?要有容错机制让好人安心

时间: 2025-07-28 00:43:00

近日,武汉大学发文表扬该校一名成功处理航班上突发急救事件的医学生。不少网友对他的见义勇为表示称赞,但也有医学生指出,在飞机上这种抢救手段有限的环境中,对于临床知识匮乏且没有执业资格的学生而言,患者和施救者都存在很高的风险,武汉大学宣传此事却没有提及背后的风险,欠妥。

7月19日,武汉大学2024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孙毅杰听到飞机上的广播寻医后,没有犹豫就立即前往。他告诉记者,自己初步给该乘客做了体格检查,该乘客脉搏比较细弱,神志也比较涣散,他判断是比较危险的信号。随后,孙毅杰和机组人员分工合作,为该乘客进行持续的吸氧和生命体征测量,后续该乘客转危为安,他还在飞机上写下了抢救过程和后续建议。可以说,校方对该学生的义举加以表扬,本意正是想强调“见义勇为”这一朴素且不可或缺的社会价值观。

当然,孙同学善举背后无疑是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的托举。尽管还是大一,但他的不少同学都提到,孙同学的临床经验比较丰富,专业能力比较强。孙同学也在事后回应,自己了解这些知识才有勇气和胆量站出来,他也建议其他同学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另一种声音与孙同学的建议相呼应,也道出了当下社会存在的心理阴影:不施救、成功施救都可“明哲保身”,但施救失败就会面临极大压力。这种声音正是担心,校方的表扬倡导会不会变成错误引导,致使其他学生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将患者和自己都置于危险境地?这样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尽管民法典中明文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但具体实践上,若出现施救失误惹上官司,施救者为善举所要承担的法律成本和舆论风险都是切实存在的。

但试想一下,如果乘客突发疾病,现场没有更好的施救人选,争分夺秒的生命救援恐怕也容不了更多谨小慎微的担心。民法典上述条款也被称为“好人条款”,正是希望任何人都可以在他人危难之际,毫无顾虑地伸出援手。因此,“救还是不救”从来不是一个问题,真正的问题是要进一步提升公众紧急救助能力,更要为救助行为提供完善的容错保障。

对于见义勇为,先前还有医生急救时实施心肺复苏被质疑“袭胸”,甚至存在诬告反咬、取证困难、免责范围不清等问题,诸多隐形成本让好人“站出来”之前,先要跨过法律规范、舆论审视等诸多心理门槛,此次争议的本质亦是如此。“好人条款”虽迈出了第一步,但仍需要更实更细的地方法律、条例来健全完善这一容错机制,才能进一步消解公众担忧,让更多能够站出来的好人感到安心、受到鼓舞,也让更多面临危难的人能抓住一双他人的援手。

猜你喜欢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屯百科 琼ICP备20230110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