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山东石油化工学院:打造现代石油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范式

时间: 2025-09-08 17:30:00

作为一所扎根黄河三角洲、深耕石油石化领域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始终以服务国家能源战略与区域产业升级为导向,紧扣石油石化产业“绿色低碳数智化”转型需求,历经多年探索实践,构建起“四心四引、四业贯通、平台赋能”的现代石油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育人道路上走出特色鲜明的改革路径,为行业高质量发展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以“四心”锚定育人方向

厚植产业人才文化根基

“石油精神是我们的根,黄河文化是我们的魂,两者融入育人全过程,才能让学生既懂技术,又有情怀。”在山东石油化工学院的教学研讨会上,教师们常提及这样的育人共识。

立足“黄河文化+石油精神”的地域与行业双重底蕴,学校确立了“思政修心、能力核心、应用重心、产教同心”的“四心”育人理念,为石油石化类专业人才培养锚定精神坐标与能力方向。

“思政修心”重在铸魂。学校将石油精神中的“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与黄河文化中的“自强不息、守正创新”深度融合,开发石油精神与黄河文化融入油气工程教育案例集,组织学生走进胜利油田会战旧址、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实践教学,让“石油精神入魂、低碳理念入脑、工程素养入行”成为学生的行动自觉。

针对石油石化产业从传统开采向绿色低碳、数智化转型的趋势,学校摒弃“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培养思路,将“工程意识、工程实践、工程设计”三维能力贯穿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在解决产业实际问题中提升专业本领。而“产教同心”则打破校地企壁垒,推动育人主体从“学校单一主导”转向“校企协同共建”,让人才培养始终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围绕这一理念,学校凝练出“传承石油精神,融汇双碳理念,精研工程应用”的油气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既保障了人才对石油石化行业的“适应性”,又赋予其服务“双碳”战略的“前瞻性”,为后续育人实践筑牢了思想根基。

以“四引”激活校企协同

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

“以前在课堂上学的钻井技术多是理论,直到跟着企业导师参与胜利油田的智能钻井项目,才真正明白产业需要什么样的技术能力。” 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小李的实践感悟,道出了“四引”机制的育人实效。

学校通过“引企入院、引产入教、引研入学、引创入就”的“四引”路径,将产业资源全方位、深层次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破解了产教融合“单边建设、表面合作”的难题。

“引企入院”让企业成为“校内课堂”。学校联合胜利油田等区域龙头企业,共建2个省级、6个校级现代产业学院,企业不仅投入设备建设校内仿真实训车间,还派驻技术骨干担任“产业教授”,把石油开采、炼化的真实生产场景“搬”进学校,实现“教室与车间、教师与工程师、教学与生产”的无缝对接。

“引产入教”推动课程内容与产业前沿同步。校企共同组建课程开发团队,将智能油气开采、新能源储运等产业新技术、新规范转化为“专业+智能”“专业 + 绿色”的核心课程模块,编写《油气集输》《泵和压缩机》《油气储存与销售》等多部校企共建教材,其中多部获省部级优秀教材奖项,确保学生学到的是“能用、管用、实用”的知识技能。

“引研入学”与“引创入就”,则打通了“科研—教学—就业”的闭环。学校鼓励教师带着学生参与能源企业技术攻关项目,从油气绿色开采到低碳炼化的科研课题,让学生在“学中研、研中创”;搭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引入企业资源支持学生创业项目,不少学生通过参与产业相关的创新项目,实现了“毕业即就业、创业即兴业”。

如今,这种“四引”驱动的产教融合模式,已让学校与40余家企业构建起“共担培养责任、共享教学资源、共促产业发展”的协同育人共同体,校企合作不再是“一纸协议”,而是贯穿人才培养全程的“实质联动”。

以“四业”贯通培养链条

打造交叉融合课程与实践体系

“既要懂石油工程,又要会数据分析;既要掌握传统开采技术,又要了解碳中和政策。这样的‘复合型’要求,在课程里就能感受到。” 碳中和实验班学生小王的课程体验,源于学校构建的“专业—企业—行业—产业”四业贯通人才培养体系。

为破解传统专业课程“重特色轻交叉、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学校从课程、实践、师资三方面发力,重构适配产业需求的培养链条。

课程体系突出“多维交叉”。学校打破专业壁垒,打造“工程+管理”“工程+法律”的特色通识课程,强化学生的工程素养;升级“专业+智能”“专业+安全”的核心课程,适配产业数智化转型需求;增设“专业+专业”的交叉模块,让学生既能深耕本专业,又能跨界解决复杂产业问题。这种课程体系下,10 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课程,25门校企合作课程成为线上共享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质内容支撑。

聚焦教学“三层递进”,学校构建了“行业见习— 线上虚拟实践—校内实训—校外实操”的四环节实践体系,依托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以及“碳中和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 等科研平台,让学生从“认识产业”到“模拟操作”再到“实战应用”逐步进阶。32个科技创新团队常年活跃在实践教学一线,“学—赛—研—练—创”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屡获国家级、省级奖项,工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不仅如此,学校推行“校企师资互聘”机制,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实践,企业工程师走进课堂授课,组建起 2个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涌现出省级教学名师、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一批“懂教学、懂产业”的双师型教师。同时,聘请中海油大国工匠作为产业导师,让学生近距离学习工匠精神,提升职业素养。

以产学研创一体化

构建校企互惠共生生态

走进山东石油化工学院“碳中和现代产业学院”,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的工程师与教师、学生共同调试“油气田低碳开采系统”—— 这样的场景,是学校以平台赋能育人的生动缩影。

为让“四业贯通”从理念落地为实效,学校搭建起一批产学研创一体化协同育人平台,通过“场地固化、人员专职、资源实投、产出实体”的运营模式,实现产业、学业、专业、职业的无缝对接。

这些平台既是“教学场”,也是“科研场”和“产业服务场”。在绿色低碳能源产业学院、油气藏高效勘探开发与地质工程一体化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平台上,学生可以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的研发与实践,教师则通过技术攻关反哺教学内容更新,企业也能借助学校的人才与科研资源解决技术难题。学校与胜利油田合作构建的实训平台,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实践需求,还为企业培养了大批适配的技术人才,实现了“学校育才、企业增效”的双赢。

平台还推动“互联网+校企协同”的资源共享机制创新。校企共建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整合了虚拟仿真实验、行业标准库、产业动态信息等资源,学生可在线学习石油石化领域的真实案例,教师可实时获取产业需求数据调整教学方案,企业也能通过平台开展员工培训,让平台成为校地企共享的“育人宝库”。

从特色实践到示范引领

为人才培养提供“山石方案”

“毕业生到岗就能上手,对石油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强。” 这是多家石油石化企业对山东石油化工学院毕业生的评价。如今,学校石油石化类专业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企业满意度超过 97%,不少毕业生已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为区域石油石化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学校探索的“四心四引、四业贯通”模式,已在20个校内专业推广应用,累计惠及3000余名本科生。同时,西南石油大学、常州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前来考察交流,借鉴产业学院建设、课程体系重构等经验,相关成果被多家中央媒体专题报道,为同类高校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育人范式。

面向未来,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将紧扣国家“双碳”战略与石油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持续优化“四心四引、四业贯通” 的育人模式,努力培养更多“传承石油精神、具备绿色低碳理念、精通工程应用”的现代产业人才,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与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大众新闻记者 顾松 郝文杰 通讯员 郭瑾 刘坤)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猜你喜欢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屯百科 琼ICP备20230110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