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打造城乡融合发展鲜活样板 “产业兴”与“百姓富”同频共振
眼下,德化县上涌镇的牧谷蓝莓基地迎来了成熟采收季,200多亩盆栽蓝莓树长势喜人,裹着白色果霜的蓝莓缀满枝头,呈现一派丰收景象。这里不仅是蓝莓的乐园,更是乡村振兴的“蓝色”引擎。当地大力发展蓝莓种植产业,通过建设高标准设施产业示范园,构建智能化生产模式,实现“工厂化种植”,带动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小小蓝莓果变成了“致富果”。
德化县上涌蓝莓基地(陈明华 摄)
蓝莓全手工采摘,需要请许多当地村民。(陈明华 摄)
围绕特色农业,上涌镇做出“大文章”——打造全省最大的优质早熟德化梨、高标准设施蓝莓种植基地和娃娃鱼养殖基地,建设院士团队优特稻试验基地,发展红掌花卉、稻田鱼、牛奶玉米、棘胸蛙等现代特色农业。上涌大米、德化梨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德化梨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并成功打入高端水果市场。立足特色资源与地域优势,上涌镇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带动共同富裕。
作为福建省经济强市,近年来,泉州以“县强、镇兴、村富”为目标,探索出一条统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通过“以点带面、全域共进”的创新实践,在共同富裕的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成为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的鲜活样板。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关键看老百姓有没有受益。去年泉州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突破3万元大关,位居全省第二,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1.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持续缩小。同时,泉州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扶持带动脱贫户和监测对象4005户发展生产增收,实现脱贫人口务工3.95万人,全市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收入达2.34万元。
通过“千村示范引领、万村共富共美”工程,泉州以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为支点,辐射带动全域发展。惠安县崇武镇五峰村以鱼卷产业为核心,联动周边380多户农户,人均收入达3万元;永春县仙夹镇龙水村依托漆篮文化,发展研学与旅游,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南安古村长桥老厝探访之旅入选文化和旅游部“营造之美 自在乡村”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示范村与精品线路的打造,不仅激活了乡村内生动力,更形成“培育一批、影响一片”的辐射效应。
从古厝民居到山海田园,从智能制造车间到智慧农业大棚,一幅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新时代“清明上河图”正在泉州大地徐徐展开,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泉州智慧。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范金林 颜雅婷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屯百科 琼ICP备20230110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