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小衔接教学方式细化的几点思考
我的具体做法是:
幼儿园的生活学习环境与小学相比,从一般来讲,小学在空间和区域上会更大,当孩子处于一个相对陌生并且更大的空间状态时,会显现出胆小羞涩,缺乏安全感的心理和行为,如果孩子的个性本来就比较内向,可能他需要比活泼孩子更多的时间来熟悉环境,这样的一个过程会使孩子在学习上,就处于一种被动和滞后的状态。据此,我对全班孩子进行了逐一分类,划分为开朗型、一般型和内向型,对于开朗的孩子我主要进行教学上的具体细化,对于一般型的孩子我和孩子家长采取互动沟通模式,鼓励并利用多种教学、表演、队列的方式,让孩子有充足的表现机会,并开始呈现出主动和乐于表现的行为状态,对于内向型的孩子我采取“压迫式”、激将法和鼓励结合的方式,这种类型的孩子有可能由于父母离异、家庭暴力、家庭环境等原因造成个性上的缺失,那么需要老师进行细致的沟通和磨合,在获得孩子的喜欢和信任后,偶尔以要求的方式让孩子亮相或主持,在孩子获得一定进步时要大力地表扬,使内向的孩子意识到性格的改善会带来更多的快乐,加强孩子的自信心。同时慢慢趋向于主动表现等外向性格。
根据我在对家长的调查表中发现,百分之六十的家长会选择市内相对有名且人气很旺的小学,同时我了解到的具体细节是,这两所小学每个班大概都有六十五人以上,一个班主任来进行全盘管理的模式,与幼儿园的班主任、助理老师、生活老师三个人面对二三十个孩子的模式对比,孩子的突发状况和问题难以得到老师的及时处理,孩子对增加的教学科目应接不暇,孩子活泼好动如何适应一节四十分钟的课程,这些问题促使我把现有的幼儿园教学内容做了一些调整,比如我把数学课的教学讲解设定为十五分钟,要求孩子们一定提高注意力,听清楚老师讲解的每一句话,再给孩子们十分钟提问时间,鼓励孩子对没有听懂的问题及时向老师求解,最后十五分钟我会布置一些简易的任务留给孩子们完成,并要求保持一种安静的氛围,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从第一周的孩子们一会举手要上厕所,一会插嘴提问,我耐心地进行引导并按照计划逐步实施,在第二周开始,孩子们对一节三四十分钟的课程教学过程完全适应,这将为他们进入小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懂得掌握重点,及时提问解惑,课后完成作业完善学习效果,三个过程的培养需要更多的业余时间来做教案,但我感觉有明显的效果,并得到家长的一致好评。
在以小学为模拟环境的过程中,生活环境逐步自理,并具有较强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意识基本建立,教学调整过程中,孩子的适应教学时间模式和对学习的三步重要程序后,孩子们会呈现出参差的效果和更多的细节性问题。
为了让家长真正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我们会在学期初进行家长会,和学期中进行半日活动。让家长真正了解我们开展的一细系列活动为让家长比较全面地了解幼儿在园状况,以实现家园共育,我们利用多种渠道,及时有效地与家长进行了沟通。家长会是幼儿园与家长进行沟通的有效方式之一。以往的家长会都是教师宣读本班的教育目标,由于缺少彼此间的呼应,家长一听了之。为了扭转这种状况,充分发挥家长会在家园沟通中的作用,我们决定对家长会进行改革。如以前家长大多是听者,变成参与者,如何应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家长对教学心中的困惑如何解决?从我们相互的交流中,一起探讨改善的方法,我们也可以听出他们对现代教育理念的认可。
对孩子进行一些挫折教育尤为重要。首先家长要对孩子形成一个正确评价。 一直以来孩子们都在家长的呵护与保护下成长,可能没有受到过什么挫折,一直觉得自己是最好的,所以心理的承受能力差。有些家长采取的赏识教育方法是,无论孩子做什么事情,做得如何,都是“你很棒”之类的词语表达赞赏。在幼儿园也是要求老师这么做。虽然这些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但空洞的评价也会造成孩子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和对他人的评价,总认为自己是最棒的,是第一名。一旦当孩子面对更公允的评价时,孩子会发现自我评价和实际能力的巨大落差,而难以承受这种“突如其来”的否定。从而打击了孩子原本脆弱的自信心,或者变得更加任性,不能面对现实问题,甚至朝着相反的方向:更加自负,盲目自大。所以家长的评价要具体,要让孩子能正确认同自己的优缺点,认同别人的优点。同时给与孩子一个具体并能达到的努力目标,鼓励孩子完成目标。
其次让孩子明白大人没表扬我不代表我做的不好。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够经常得到表扬。但进入小学后,老师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经常表扬每个孩子。这时,孩子也会感到失落和怀疑。要让孩子从这种失落和怀疑中走出来很重要。要让孩子学会正确的自我暗示:没有表扬我,不等于我做的不好,下次我会做的更好。还要让孩子学会正确的自我鼓励:比如把自己的画展出来,家长即使不经常表扬孩子,但也要让他知道您对他的每一个进步都有所关注,并感到自豪和骄傲。
在孩子入学前,很多家长忙着为孩子挑选好学校、好老师,以为只要能把孩子送进小学就万事大吉了,事实上他们却忽略了从幼儿园到小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幼小衔接。
案例:缺乏过渡 孩子不适应小学生活
蒙蒙入学前对学校生活一无所知,成为小学生后,他常在课堂上走神,不能专注听讲。同学们争先恐后发言,蒙蒙却不敢举手回答问题。老师认为蒙蒙跟其他同学相比有差距,时间一长,蒙蒙也觉得“自己不行”,开始反感上学。
针对以上情况,如果孩子没有做好充分的入学准备,就会像蒙蒙一样:产生胆怯心理,害怕上学;不能自我管理物品和完成作业;无法接受纪律的约束,经常破坏纪律;注意力不集中,不会听老师讲课;经常与同学闹矛盾,干扰学习……种种情况必然导致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丧失自信心。
事实上,只要在入学前接受科学的培养,就不会出现上述问题。“幼小衔接”得当,每一个心智正常的孩子都能成为优秀的小学生。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屯百科 琼ICP备20230110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