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班到底是啥?中国家长为这个又焦虑了
自从孩子上了幼儿园,这种压力就时时刻刻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启蒙班、兴趣班、学前班已然拉开帷幕,而幼小衔接班,更是把这种焦虑推向了顶峰。
那么,目前很流行的幼小衔接班,到底有没有必要上呢?
1
什么是“幼小衔接班”?
所谓幼小衔接班,比较官方的定义是指“在幼儿即将进入小学前的一个阶段,为使其能提前熟悉、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环境,而进行的一种特殊教学课程。”
它不属于正规的国民教育序列,也不是正常的幼儿园教育阶段,其产生更多的是因为学校(主要指小学)、家长、社会各方共同作用、推动而形成的一种市场行为。
直白点讲,幼小衔接班就是为孩子能够顺利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而开设的,因此所教的大部分是一年级的基础内容,比如拼音读写、20以内的加减法、简单识字……以及一些学习方法,比如逻辑思维、观察力,思维力的训练;甚至还会教一些应付小学入学面试的方法以及才艺。
家长期待通过幼小衔接班,提前让孩子接触小学教学知识,从而作为升学时的优势,可以在进入一年级后取得一个不错的开头,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
“幼小衔接班”,真有那么灵吗?
据亚洲幼教年会等机构去年发布的《2018中国幼小衔接调研白皮书》显示,在参与调查的家长中,有超过半数(54%)对孩子进入小学的情况表示担忧,更有超过90%认同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可以说,幼小衔接已成为目前家长们的普遍选择。很多孩子从大班甚至中班下学期开始,便提前进入小学模式,每天按时上学,从课堂秩序、生活习惯到学习方式、内容作业等方方面面,全面模拟小学进行。
从短期来看,上过幼小衔接班的孩子在入学初期确实会有明显的优势,因为课堂上所教的内容之前都已经学过,因此掌握起来会很容易。但这真的意味着孩子就会一直遥遥领先吗?
教育界有一个很普遍的“三年级现象”,指的是很多在一二年级成绩领先的孩子,到了三年级就出现了无征兆的快速下滑。这些孩子往往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此前他们都参加过幼小衔接班之类的学前培训。
过早学会了拼音识字、加减乘除、背诵唐诗、英文字母……尽管他们积累了一定的学科知识储备,但心理建设及学习能力方面的准备相对不足,也没有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因此“老本”在前两年“啃完”之后,孩子丧失了后劲,反而落在了后面。
由此可见,很多幼小衔接班会过早让孩子学习超龄知识,其实并非好事。
3
超前教育的弊端,你知道多少?
去美国研究人员对田纳西州公立幼儿园开展大面积评估调查后发现,提前接受小学教育的孩子,在入学时确实会比同龄人表现出更强的“入学准备”能力,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学习技能相对更强。
然而,这些孩子在正式进入一年级之后,普遍出现了厌学倾向,而到了二年级,他们中不少人的读写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数学能力的成绩更是落后于同龄人。
研究人员由此在《纽约杂志》周刊发表文章指出:“让这么小的孩子这么早就掉到枯燥的课业中,他们比青少年更容易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而在教育体系高度发达的德国,同样不提倡让孩子接受超龄教育。在他们的《基本法》中就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和先修班(相当于国内的学前班)。
德国的幼儿园不允许教授额外的课程,但他们相当重视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相比灌输知识,他们更看中的是为孩子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发展创造力、动手能力、社交能力、感受能力、以及各项社会基本常识。
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让他们学会怎样学习,使他们成为能力出众的人,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4
真正的幼小衔接,“衔接”的到底是什么?
那么,幼小衔接到底要不要做呢?在我看来,答案是肯定的:要做,而且要用心做好。但我们的重点,应该是以下几方面的衔接:
相比幼儿园,小学是一个全新的阶段,一开始注定会有很多不适应。孩子在新奇的同时,也可能出现紧张、胆怯、甚至是抵触的情绪,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
这时候,做好孩子的心理建设尤为重要。让孩子接受即将上小学这个事实,强调他们“即将是小学生”的自豪感,能够让他们更快地融入新集体,熟悉新老师,结识新朋友,开开心心地入学。
作家巴金曾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
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好的习惯能够让学习效率事半功倍,也决定了孩子在学业上的成就能够走多远。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应尽快培养各方面的良好习惯——
规律的作息习惯,有助于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涯的节奏;
得体的行为习惯,帮助孩子克服任性、自私等毛病,让他们更能适应集体生活;
规范的学习习惯,有效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思考能力,将为他们今后入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些必要的能力与技巧,也是做好幼小衔接不可或缺的部分。
身体素质:增强孩子体质,让他们拥有健康的体魄,为紧张的学业提供保障。
自我管理能力:比如,能够学会自己整理书包;能够自主上厕所;能够合理分配课间时间,适应一堂课45分钟的课堂纪律……
握笔技巧:在幼儿园阶段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正确的握笔姿势,避免因动作不规范导致手部疲劳,影响今后的书写。
沟通技巧:通过亲子阅读、看图说话等方式,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从而让孩子善于与人沟通。
对于知识方面的衔接,可以教给孩子一些简单的数理逻辑和基本常识,比如认识钟表、日历等;而对于识字,则不建议提前学习太多。其实在我看来,最为关键的是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探索欲。
此外,有机会的话也可以带孩子亲自去小学的课堂实际看一看,提前体验一下小学阶段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
不可否认,幼小衔接是重要的,但需要讲究方式方法。我们不必盲目跟从,也不要无谓焦虑。
在相信孩子的前提下,用心踏实地做好准备。这注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阶段,也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而对于家长来说,除了为孩子选择合理的幼小衔接内容,我们更需要有淡定的心态和长远的目光。
同时,我们也要明确一点——真正的幼小衔接并非超前教育,而是一种顺应自然规律的身心过渡。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屯百科 琼ICP备20230110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