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包括哪些内容,你和娃儿都准备好了吗

时间: 2024-02-06 08:08:59

近来,“幼小衔接”备受家长关注,一些家长在面对“幼小衔接”时,往往产生困惑,进退两难。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幼小衔接”?“幼小衔接”有哪些误区?

(一)观念缺位:将“幼小衔接”等同于“超前教育”

家长的幼小衔接观念对儿童的入学适应有重要影响作用,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家长往往忽视了自身的角色身份转换,即从“学前儿童的家长”转变为“小学生的家长”。家长会将“幼小衔接”的主体丢给幼儿园和小学或“学前班”,完全依赖于学校教育,而忽略了“幼小衔接”的家庭教育。

(二)能力缺位:将“幼小衔接”等同于“小学化学习”

家长们认为幼儿入学准备仅仅是知识准备而较大程度忽略了对儿童的社会性、情绪、认知发展及其交互作用的核心品质方面认识。许多家庭在教育过程中会强迫孩子使用“小学化”的学习方式。不仅不会助力孩子的“幼小衔接”,反而会让孩子产生厌烦,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影响后继阶段的学习。

(三)发展缺位:将“幼小衔接”等同于“学业竞赛”

日益加剧的社会竞争与朋辈压力,以及整个社会的“抢跑”和“内卷”容易导致家长在孩子升入小学前出现焦虑情绪:“别人家的孩子会了,我家孩子不会怎么办?”“孩子上小学后学习跟不上怎么办?”

家长的这种紧张情绪容易导致孩子也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走入上述的误区,是因为家长朋友们对“幼小衔接”的理解还不够全面。“幼小衔接”是为了提高儿童对幼儿园与小学两个阶段的过渡期的适应能力而进行的衔接工作。科学的“幼小衔接”包括帮助幼儿做好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四个方面的准备。

有的家长认为“业精于勤,荒于嬉”,有的家长认为“会玩的孩子聪明”,那么,“玩”与“学”是对立的吗?3—6岁的孩子到底是怎样获取知识的,他们的学习方式是怎样的?

(一)儿童的学习方式具有综合性

儿童在一种学习活动中,常常要兼顾几种学习方式,特别是语言、观察和操作学习的结合;儿童学习不仅需要大量的活动材料,还需要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互动;儿童学习是发展社会性、情绪及认知能力的复杂过程。

(二)儿童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儿童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

直接经验是儿童学习的要素,参与活动是获得直接经验的主要途径,当儿童从活动中能感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就能使他们对于学习保持积极性,因此,游戏活动是学前教育的主要方式。

(三)具体形象思维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儿童的思维水平仍多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阶段,直观、可操作的形象会更容易被儿童所接受和理解,到了学前晚期才有可能出现一些简单的符号表征,但遇到复杂问题时仍然要借助形象表征,回到实物操作。

家长应该如何更好地帮助孩子做好“幼小衔接”?

(一)培养幼儿的入学准备能力

1.提前进行评估

家长要分析自己和孩子的类型,选择适合的幼小衔接机构。择优质的幼小衔接机构、早教机构,依托专业的力量支持儿童做好入学准备。

2.全面准备,把握重点

家长应该科学认识“幼小衔接”的内涵,注重孩子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四个方面的有机融合和渗透。

3.通过亲子游戏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

家庭中幼儿学习品质培养——和孩子玩游戏,不是买玩具!而且孩子喜欢的玩具,家庭游戏的目的是给孩子丰富的家庭环境,激发出孩子玩耍的本能,给孩子更多的探索空间,让孩子能在游戏中发展语言,发展运动能力,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等。

(二)提升对孩子入学后的指导能力

1.多与孩子交谈感受

孩子进入小学的焦虑情绪和学习压力,需要家长静下心来与孩子多交谈。

2.给予孩子自己的空间

一些家长认为进入小学的学习是正规的学校教育,学好学科知识是首要任务,对孩子的活动时间计划得较少。家长应该每天在孩子学习完一段时间后,指导孩子休息或做其他的活动,或者与孩子聊一聊,减轻孩子学习的心理负担,让孩子在紧张的学习中学会调整放松。

3.适当陪学,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小学一年级的新生还没有形成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多数时候需要家长提醒孩子完成学校的作业。家长要采取陪学的方式,适当引导孩子去克服困难,努力完成应该完成的作业。在家长陪学的过程中,还要有意识地把问题交给孩子解决,陪学的时间和次数根据孩子的情况逐渐减少,促使孩子自己主动地学习。

猜你喜欢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屯百科 琼ICP备20230110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