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理论:是一种重新诠释,也是新的发展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理论是对传统理性理论的一种新的发展,旨在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困境。
他与前人不同,将重点放在人们相互交流和理解的过程上,而不仅仅是理性思维的独立运作。
他批判了理性过于功利和技术化的倾向,提倡在交流和合作中追求共识和公正。
因此,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概念是一种对传统理性的重新诠释,强调人际交流、理解和共识的重要性。
韦伯的合理化理论是他对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分析,他认为现代社会的合理化导致了价值领域的分化和专业化。
他关注了宗教世界观的转变和解体,并认为科学、法律、艺术等领域都有各自的逻辑和要求。
然而,这些问题在宗教世界观中无法得到合理解决。韦伯将注意力转向社会现代化,特别是管理型国家和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他认为国家和经济是相互依赖的,在社会现代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一个合理的组织应该能够使其成员以目的理性行动,这体现在官僚机构和企业的运作中。
其中官僚机构注重专业管理,而企业注重提高劳动生产力以应对竞争和劳动市场的压力。
总的来说,韦伯的合理化理论关注社会现代化和组织的合理性,强调专业化和目的理性的重要性。
韦伯认为现代化是一种普遍历史意义的合理化过程,他将欧洲的现代化理解为合理化的结果。
他对行为进行了划分,将目的理性行为置于较高的等级,其他行为则被视为特殊倾向的目的理性行为。
通过意义分析的方法,他认为复杂情况也可以解释为目的理性行为的理解,对于具有主观目的行为,也可以根据合理性的标准进行客观评价。
韦伯进一步认为,合理化即是社会领域的扩大,特别是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形式和官僚统治形式的规定。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行政和经济领域愈发分化,独立的组织摆脱了宗教价值取向。
新的法律行为使个人能够摆脱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共同体,但同时也带来了受限的境况,如贫困和失业。韦伯用“铁屋”比喻了这种矛盾的现象。
韦伯观察到独立行为系统日益复杂,发现社会中存在各种不同形式的规训,比如官僚化和法律化的强制规训。
这种思想成为哈贝马斯、法兰克福学派和其他学者的理论基础之一。
总的来说,韦伯的理论强调了现代化和合理化的过程,尤其关注社会领域的扩大和规训的存在。
在哈贝马斯的著作中,他引入了米德学说的观点,特别是关于主体性和交互主体性的理论。哈贝马斯提到米德的交往行动理论对他的交往行为理论产生了影响。
他分析了米德关于主体性和自我意识的研究,以及米德对认识论和符号互动转型的思考。
哈贝马斯还与杜威和皮尔斯的理论进行了结合,将其引入到主观世界中。
在《后形而上学思想》中,米德的主体理论被详细探讨。米德提出主体是通过自我表现的内在空间来认知自己,并通过观察和内省来理解客体。
主体在面对他者时,会认识到自己也是他者的一个自我,并且通过对话与他者进行交流。
米德还强调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之间的对称关系,将自我的客体化和他者的自我之间的关系作为批判的关键点。
他的研究拓宽了人们对社会分化的认识,并关注多个有机体之间的关系。
总的来说,哈贝马斯借鉴了米德学说中有关主体性和交互主体性的观点,并将其融入了自己的理论中。
米德通过对主体自我关系模式的研究,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之间的关系作为批判的焦点。他的贡献拓宽了对社会分化和人际关系的理解。
米德的主体理论对社会心理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强调个体的个体化与社会化之间的关系,认为个体化依赖于外部对行为的控制力量的内在化。
个体化是一个由外部到内部的过程,其中个体将各种期望整合并实现自我控制。
这种个体化的力量使个体能够与期望的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米德认为个体化是通过自我实现的过程,它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构建起来的表达方式。
每个个体都具有独特的认同,因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参与共同体的生活。对于每个人的自我关系而言,其他人的参与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米德没有进一步研究这些交往形式的发展。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米德将客体的自我理解为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人的认同是一种进步。
尽管在哈贝马斯看来,米德在处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之间的语言和认同要求时存在一些混淆,忽视了基于共同认同的前提条件的有效性。
但米德的主体间性模式研究了作为社会产物的自我,并探讨了人们作为相互关系的互动主体。
这超越了传统哲学理论的困境,并为解决当代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理论奠定了基础。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以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为背景,并受到其影响。胡塞尔在《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一书中指出,科学的危机不是指具体科学本身,而是指科学的社会作用引起的文化和世界的危机。
他认为人们过于沉浸在实证主义科学的统治下,忽视了日常生活世界的重要性。
胡塞尔强调科学不应将人的问题排除在外,哲学应该回归生活世界,研究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
生活世界是我们在其中生活的具体世界,它是有效的但不是按照特定目的和主题的有效性。科学的普遍目的都是以生活世界为前提的。
他进一步发现,人类文化知识存在于日常生活世界中,抽象思维的基础就是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是人的主观价值和意义发生的领域,它存在于主体之间,是人们共同占有的世界。
哈贝马斯将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引入到交往行为理论中,将其视为交往行为的背景和境域。
交往行为者在生活世界中进行交互,生活世界具有明确性和总体性。它赋予我们共同生活、共同经历、共同言语和共同行动的背景,在其中运动。
生活世界是一个中心明确但又有不确定的界限的知识形式,它构成了人们交往行为的背景。
言语行为与生活世界背景的知识密切相关。这种生活世界的总体性使得人们感到它明晰但又无法穿透。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寻求回归人类的真实生活世界,为解决现代困境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哈贝马斯的哲学著作中受到了英美语言哲学的影响。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和塞尔的语言命题相关视域等思想都在哈贝马斯的理论中出现,并起到证明交往理性的一种媒介的作用。
维特根斯坦提出了一种意义应用理论,认为语言的意义取决于直觉和语言表达行为的特征。
他强调语言不仅用于描述和陈述,还用于解迷、命令、说笑等多种目的。
维特根斯坦将语言游戏理论视为语言表达和非语言行为相互联系构成的整体,揭示了生活世界中的背景知识。
他意识到遵循规则涉及到角色分配问题,建立起了意义和有效性之间的联系。
奥斯丁根据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学说,对言语者在言语的同时也在行动方面进行了对比。
他限定了意义的概念,并将其与以言行事的力量联系起来。然而,哈贝马斯认为奥斯丁的语言学存在问题,奥斯丁将语言学和语用学混为一谈,没有对语言行为的正确性或合乎逻辑性加以判断。
塞尔吸收了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并对言语行为进行了精确的分类解释。
他将言语行为分为记述式、指令式、承诺式、表现式和宣告式五种类型,并分析了其习惯条件。
塞尔通过对言语行为的分析和严格限制,考虑了言语使用的命题前提和常规语境等因素。
然而,哈贝马斯认为塞尔的理论中仍存在问题,特别是真实条件和真诚条件是语义学概念,并不能从独立的角度出发,而应该与有效性的前提和实际关系相结合来考虑。
综上所述,哈贝马斯在其交往行为理论中运用了维特根斯坦、奥斯丁和塞尔等英美语言哲学理论的想法,并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运用和深化,以支持他建立的交往理性概念。
在《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中,哈贝马斯对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进行了介绍,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同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对技术理性的过度崇拜,但对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理性的悲观失望持反对态度。
哈贝马斯认为马尔库塞将理性推向了极端,将工具理性和科学技术简单看作追求利益的手段是偏激的观点。
对于工具理性的批判,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将其扩展为整个世界历史文明的范畴。
他们认为随着理性化程度的提高,目的行为的系统越脱离成员的伦理动机。他们指出个体会被技术规则塑造,从而受到企业管理控制机制的束缚,无法超越。
受到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影响,哈贝马斯意识到现代性的问题。
然而,他对一些人对理性的过度悲观和激进批评持否定态度。为了揭示学者们对理性的片面指责和误导,哈贝马斯阅读了众多前人的著作,并重新构建了理性的概念,即交往理性。
他认为现代性的问题在于生活世界和系统之间的矛盾,理性并不仅仅是工具理性或以自我为中心的理性,而是一种主体与主体之间进行对话,在非强制性的语言互动中达成共识的交往理性。
哈贝马斯认为只有通过这种理性,才能缓解抵抗与危机,消除差异与多元之间对统一的质疑,通过语言交流和理解来解决无法达成共识的问题。
他将这种理性运用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尽管存在困难,但哈贝马斯认为我们应该努力去尝试。这是哈贝马斯的可贵之处,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完——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屯百科 琼ICP备20230110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