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然什么立成语(屹然而立)
易经“晋”卦,其“初六”(如图)爻辞说:“晋如、摧如,贞吉。罔孚,裕,无咎。”《象》曰:“‘晋如摧如’,独行正也。‘裕无咎’,未受命也。”
“晋”卦
其含义是,升进或抑退,正固则吉祥。不得信任却能裕如,没有灾咎。《象传》说:“升进或抑退”,专一践行正道。“裕如无难”,是未受诏命。
其中,“晋”,进长,升进。“如”,语辞。“摧”,退,抑退。“贞”,正固。“罔”,无。“孚”,信任。“裕”,宽裕,裕如。“咎”,灾祸,灾咎。“独”,专一。“命”,诏命。
易有六十四卦,每个卦由上下两个单卦各三个爻构成,这六爻的爻位,自下而上依序是初、二、三、四、五、上。
易经符号阳爻“⚊”统称作“九”;阴爻“⚋”统称作“六”。“晋”卦由下上数第一爻序位是“初”,又是阴爻,就称作“初六”。
北宋大儒程颐,解读此爻道:“初居晋之下,进之始也。‘晋如’,升进也。‘摧如’,抑退也。于始进而言,遂其进,不遂其进,唯得正则吉也。罔孚者,在下而始进,岂遽能深见信于上?苟上未见信,则当安中自守,雍容宽裕,无急于求上之信也。苟欲信之心切,非汲汲以失其守,则悻悻以伤于义矣,皆有咎也。故裕则无咎,君子处进退之道也。”(宋程颐《伊川易传》)
“初六”之爻,居于晋卦之下,是升进之初始。“晋如”,指升进。“摧如”,指抑退。对于始进而言,实现升进,不能实现升进,唯有得正则吉祥。不得信任者,在下面而且初始升进,岂能马上深受上面信任?若未得上面信任,就应当安处中正、自我坚守,雍容自得、宽裕自如,无需急于求得上面的信任。倘若欲求信任之心迫切,不是因汲汲急求于信任,而失掉其操守,就是因悻悻怨恨于未受信任,而伤害其大义,都会有所咎祸。所以,宽裕自如,就没有灾咎,此是君子处置进退之道。
唐代大儒孔颖达,解释说:“‘独行正’者,独犹专也,言进与退,专行其正也。‘裕无咎,未受命也’者,进之初,未得履位,未受锡命,故宜宽裕进德,乃得‘无咎’。”(魏王弼 唐孔颖达《周易正义》)
“独行正”,“独”犹如“专”,是说进与退,专一践行正道。“裕无咎,未受命也”,指“初六”升进之初,未能得以履位,未受天子赐予的诏命,因而适宜宽大裕如,增进德性,方能得以没有咎祸。
关于“初六”的进退,南宋理学家朱熹,这样分析:“以阴居下,应不中正,有欲进见摧之象。”(宋朱熹《周易本义》)
“初六”之爻,以阴柔居于全卦之下,与“九四”的因应并不中正,有欲求升进却被抑退之象。
由此可见,“初六”之爻,阴柔居下,未能深得信任,所以,无论进退,是否见信、受命,均不足为意,只需践行正道,宽裕自如,增进德性,自然无难而吉。
南宋诗人杨万里,进而论述道:“屹然于进退之初者,不诒凶于身;怡然于疑信之间者,不见咎于人。初六处进为之初,未受命于上。当是之时,必进则燥,必退则激,未见信而必其见信,则谄且怼必也。屹然而立则燥激消,怡然而裕则谄怼泯。惟初六顺而静者能之。”(宋杨万里《诚斋易传》)
于进退之初始能屹然而立者,不会遗留凶祸于自身;于怀疑和信任之间能怡然自得者,不会承受别人责难。“初六”爻处于升进作为之初,未受上面的诏命。当此之时,定要前进就会燥动,定要后退就会过激,未得信任却定要求得信任,就必会谄媚而且怨怼。屹然而立,就会平消燥激,怡然而裕,就会泯灭谄怼。如此,惟有顺从而安静的“初六”爻能够做到。
这里,诗人提出应对“进退”和“疑信”的两种态度:“屹然而立”和“怡然而裕”。这两种态度彰显了一种个人的独立自主的精神,不为外界所左右。
诚如南宋学者杨简所言:“一进一退,皆其外物,不足为意,但自行其正则吉。”(宋杨简《杨氏易传》)
孔子早有教导:“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个人进退,他人信任,均是外物,不足为意。“屹然而立”、“怡然而裕”,自行正道。这不仅仅是一种处事策略,更体现一个人“自信自肯”(明智旭《周易禅解》)的内心强大力量。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屯百科 琼ICP备20230110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