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县景点介绍 ,一座千年古城,流淌着无限魅力!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孕育着各具特色的古代城市,具有丰富内涵的城市营建史。
古代城市各具特色,与当地民俗文化特色相融合,相地严谨、结构清晰、具有成熟的形式美学,这些营建历史、营建特征是值得去重新梳理和研究的。
茶陵,作为一个湘东边际的山地小城,早在六千多年以前就有人类的活动,自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县,共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于2013年被评为湖南省省级历史文化古城之一。
目前,有关其古城营建史系统性梳理和研究相对较少,其城市水系的营城相关方面亦是如此。
通过对其明清时期古城营建活动的梳理,进而探讨和归纳该时期古城营建特征。
茶陵地处湖南东部的边隅区域,东侧毗邻江西省,边界山脉盘踞、境内有江水流经。早在六千多年以前,茶陵境内已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前后出土众多历史文物。
汉高帝五年(前202年),茶陵置县,一直延续至今,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南宋以前,茶陵城址虽不断发生迁徙,但其行政区域的身份一直保持至今。
到了南宋,始建城墙,至明清时期的六百多年间,城池均是在宋代的城址基础上不断扩建、修建。
从茶陵城的地理角度出发,描摹出茶陵古城营建与发展最基础的载体,及其对城址选择和最初城市建设的影响,为研究明清茶陵古城的营建历史奠定基础。
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从茶陵城市营建时间角度出发,以汉至宋元时期为纵向时间切片,研究在此阶段历史背景下城市主要的营建活动,为研究明清城市营建活动搭建较为连贯且具体的历史背景。
城市的地理区位前期易影响城市的稳定性和城市性质特征,进而影响城市的发展重心。
位于水陆交通极为便利的地理区位的城市,有利于当地商品贸易的发展,因此较易发展成为经济型城市。
而位于区域边界的城市,易发生战事,需要必要的军事防守,成为具有军事性质的城市。
茶陵位于湖南东隅,紧邻江西,方志记载“茶陵介三路之间,崖谷深峭,列联诸岗”。茶陵因与江西接壤,区位与江西相似,曾被称为“吴头楚尾”。
从古至今,茶陵在军事上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约东周晚期的晓塘古城址,茶陵作为镇守边关的军事城堡而出现。
唐代时期,黄巢农民起义军转战于茶陵,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茶陵被元军攻陷……
宋代,湘南暴动,义军逼近茶陵,湖南安抚使余嵘曾感叹:“衡郴两邑二道门户,其地大以要,孰如茶陵”明代设置茶陵卫,便于军事管辖,近代与毛主席的红色情缘,有“湖口挽澜”的历史场景,等等。
显示着茶陵处于湘赣交界处的重要军事位置。
茶陵地处湖南与江西边界上、为罗霄山脉西麓。山地、丘陵曲折盘绕,盆谷地位于中部,整体地形地貌呈现西北、东南高,中部、西南低的特点。
境内盆地为茶永盆地、醴攸盆地两大盆地,分别位于茶陵中部和东南至西部。
境内山地为万洋山、武功山两大山地,万洋山位于茶陵的东南部、武功山盘踞在西北部。
茶陵境内山地众多,《茶陵州志》(清同治九年版)记载有53处,但以云阳山最为出名。
云阳山处于茶陵西侧边界的位置,《茶陵州志》(清同治九年版)记载为“在州西十里”,属湘赣交界的武功山系,共有七十一处山峰,其中著名景点秦人三洞位于云阳山的北面。
茶陵位于中部盆地,境内层峦叠嶂的山峰,是天然的防御屏障。
在具有天然防御优势的位置上选址建城,为城市的安全增添了天然的防护屏障,减少人工防御成本。
在吴庆洲教授所著《中国军事建筑艺术》一书中,提到古城选址依据之一为“地理形势利于军事防御”。
《茶陵州志·山川》(清同治九年版)中记载:“营土宅邦,扼要制衡,莫大乎形”,由此可见山川是茶陵城从建城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先人们择地营城的重要依据。
水系条件茶陵境内的主要水源水系为洣水流域,连接境内大小河流25条,溪涧1732条,其中境内主流水系为洣水与茶水,共同构成沟通其他城市和地区的重要渠道。
洣水,汉代称之泥水,宋代称之洣泉,亦有称洣江,主流境段共长102公里。
发源于湖南省郴州市桂东县八面山,流经酃县(今改为炎陵县)进入茶陵境内,经茶陵境内乔下村进入攸县,于衡东县洣河口汇入湘江。
史学界常将明、清两代归为同一时期,两代之间的制度存在着明显的沿袭关系,明朝是该时期制度体系的开创时期,在城市营建方面,明朝的筑城思想对明、清两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区用地规模展开讨论,深入思考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及其对城市营建的影响,进而反映城市性质的演变。
人口与城市营建、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城市人口既是城市的服务对象,又是城市营建的参与者。
城市人口参与城市营建,城市营建体现城市的政策、经济的变化,进而影响人口的变化。
因此,通过梳理明清时期城市人口变化,能够体现当时的城市规模、城市生活、和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
古时人们对于人口记载相对较少,且缺乏较为全面和即时的数据记载,其中造成人口骤增骤减的原因复杂多样,且无法以单一影响因素作为唯一判断标准。
即便如此,对于现存的宝贵人口统计数据来说,其整体变化趋势也能是作为反映城市规模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
所阐述的原因是基于人口变化的趋势,探究最可能影响人口趋势的因素。
在两朝交界的元末明初时期,战争频发,其中最出名的朱元璋与陈友谅之战使得茶陵沦为争战区,《茶陵县志》(1993年)描述此战争影响为“人口锐减”。
茶陵古代学者刘三吾曾在《坦斋文集·段氏族谱序》描写了战后茶陵的状态为“州里化为山泽,宗族化为草木,人类且撕灭”。
明代的茶陵,因赋税与战争紧密相连,朱元璋与陈友谅对峙茶陵时,茶陵曾经运米四万余石,用于接济陈友谅。
朱元璋战胜陈友谅建立明朝之后,因运米一事而迁怒于茶陵,并以当时运米四万余石为标准,作为此后茶陵田赋,与此同时在茶陵增设军事机构,一直持续至清代。
此后茶陵因徭役过重,其人口规模、经济发展均受到一定挑战。
百姓因徭役繁重,为求生存而外逃者甚多,明代嘉靖年间,茶陵知州夏良胜于《民情疏》中描述此时的茶陵:“富者日入于贫、贫者日出趋而徙,民数消耗,已不可言”,于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人口减少至56563人。
清朝时期,各任知州多次向朝廷反映茶陵情况,未果。
康熙五十五年后,国家颁布相关赋税措施——“滋生人口,永不加赋”,至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又在全国范围规定“摊丁入亩”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民众的生活重担与压力,全国人口的开始急剧膨胀。
茶陵人口也从之前的人口低潮时期,开始有了较快地增长,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人口增长至47420户,201458人,与康熙三年的人口相比,净增长179625人。
城区是指人口、机构、经济、文化、高度集中的区域。
城墙将城市划分为城内和城外,本文中的城区即指代城内。
明清时期,茶陵古城城市营建活动主要集中在城区,少量活跃在城外靠近城墙的区域,用地规模重点探讨茶陵城市的城区用地规模。
从茶陵古城的军政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三个角度,来探讨茶陵城市主要功能建设的特征。
根据历代茶陵地方志记载,明代、清代为茶陵古城营建的活跃时期,其中营建要素以州衙、武备、学宫、书院为其中篇幅较大、笔墨较多,背后也说明了当时政权对于州衙、武备、学宫和书院的重视程度。
因此选取其中与研究相关的州衙、武备、学宫、书院等为本章的研究内容。
城市功能,又可称为城市职能,将古城内各项功能或功能相关内容进行研究梳理,有利于了解古人的营建意图。
理解当时对物质与精神追求的侧重点,并探究其背后动因和对城市的影响,进而归纳出城市的营建特征。
明清时期,茶陵古城在城市功能建设上,虽然一脉相承,但是又有不同特点。
其中,不仅明代、清代两个时代各的城市功能建设体现的特征不同,而且各个功能在明清时期的建设又各有不同。
时间脉络和功能脉络两个层面营建特征的不同,共同构成明清时期城市功能的营建特征的完整内容。
茶陵古城诞生之初,其属于军城性质,例如史料记载中多次描述茶陵为“军事要地”,描述其区位“三路噤喉”、“湘赣要冲”。
又明代为湖南区域唯二的以州(县)行政等级的卫所,因此军政功能是茶陵主要功能之一,是研究茶陵城市功能建设特征的重点之一。
教育为历史时期茶陵的一大特色,历史上出现了刘三吾、李东阳、张治、彭维新等“四大学士”、历代进士127名90等,至今有关茶陵诗派的研究层出不穷。
因此教育功能作为茶陵古城的营建特征研究的必要研究要素之一。
城市的营建与城市居民密切相关,刘易斯·芒福德教授在《城市发展史》写道:“城市从一开始便具有人类性格的许多特征”。
从中说明,城市人民的追求均能在城市功能营建中反映出来,城市功能建设特色共同沟通城市营建特色,因此探究城市营建特征则需研究城市社会功能。
明代,是卫所制的创设,明代以前没有卫所制出现,是以特殊的军事组织的形态出现。全国最早于甲辰年(1364年)开始设立卫所,并在全国推进和完善卫所制度。
湖南地处国家中南部腹心位置,境内多山脉丘陵,加之其区位南抵广东、广西,西南通云南、贵州,其境内西部和南部为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属军事要地。
明代的湖南随着朱元璋军卫所制度的推进,卫所在湖南各府、州(县)城纷纷设立,特别是军事要地。茶陵位于湖南东南处,处在湖南与江西交界线的关键地带,是军事的重要位置。
在郭红学者和靳润成学者所著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就有对茶陵位置的表述,明代湖南地区为湖广都司,东侧毗连江西都司,茶陵为湖广都司与江西都司交界处的唯一卫所,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
吴庆洲教授在《保护古城水系,借鉴防涝经验》一文中,强调古城的水系是古时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
明清时期茶陵处于湘江支流洣水流域处,城区东、南、北面三面环水,洣水贯穿于在明代至清代两代茶陵城市的发展,同时茶陵也在不断地建设和发展洣水水系。
虽然,茶陵的现代城市建设中,城址从“三面环绕洣水”古城城址处往西南处外迁,但洣水对于茶陵的意义并未因为城区外迁而发生变化。
全文先以地理和历史发展为脉络,从茶陵古城的地理环境、古城历史沿革、以及茶陵古城在明清之前的城市发展概况这三个方面切入。
探讨了茶陵城市营建的自然环境、建置沿革、城市发展的整体概况,为研究明清茶陵城市营建搭建出了时空背景。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屯百科 琼ICP备20230110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