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理古城主要景点介绍 走进会理 品味会理
古城概貌
会理古城位于会理市古城街道。1992年,会理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08年,县城南北街、科甲巷、东明巷和西成巷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评定为全省第一批历史文化街区。2010年,县城南北大街获“四川十大最美街道”殊荣。2011年,会理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图/孙光宇 杨绍海
会理古城呈长方形布局,组成南街、北街、东街、西街、东关、西关、北关7条主街。南街至北关总长三里三,街宽7米。屋面均为小青瓦、深出檐,部分建筑为双檐下层抱厦。临街铺面为活动铺板。店铺多悬门匾,木柱梁枋为傈红色。沿街建筑为一层,局部有二层,构成高低错落、起伏有致的街景轮廓。古城尚存完整小巷20条,巷内多为清代建筑,路面皆为石板铺砌,加上形式各异的民居院落,组成古风依旧的历史文化街巷。
会理传统民居宅院历史久远,数量多,形式多样、风格迥异,是古城会理的一大建筑特色。宅院一般为一至三进,也有“四合五天井”“三古重堂”“一正两厢带跨院”“三厢一照壁”等形式。其中“三厢一照壁”,宽出檐、双檐下层抱厦,具有明显的云南民居布局和造型特征。宅院重视大门的形式,多为砖木结构,有半檐式、全檐式、抱厦式。宅院建筑的格扇、门檐木雕花饰精美。门墙基座多有砖雕,其内容丰富、工艺精湛。主要景点有明代北门城楼、钟鼓楼、城隍庙戏楼、科甲巷、小巷、仓圣宫、金江书院、明清大院和瀛洲公园等。
图/周能发
钟鼓楼
钟鼓楼又名凌霄楼,地处古城南、北街与东、西街的交汇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总高22米。俗称“钟鼓楼”。全楼共3层,20柱落卷洞台基,五星抱月亭顶,八分水。楼高15米,基座22米,另加宝顶3米。新楼画栋雕梁,流光溢彩。东、西、南、北四方匾额分别为“紫气东来”“长庚西映”“彩焕南天”“光分北级”。基座四方卷洞上方石刻横匾分别为“兴仁”“崇义”“文治”“武安”。民国时,本地人士太赤霞所撰的钟鼓楼长联博得众人好评而广为流传。
北门城楼
北门城楼俗称城鼓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元代以前为黄土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将土城包砌以砖石,并设四门。会理城属于古代建筑,四围有高大城墙,城墙下部宽23米,上部宽22米,高8.9米,城门及城墙内部为夯土,外部基础以青砂和红砂石条包砌,上部为青砖错缝包砌,城门及城墙上部均建有城垛,城门洞上方南北有扁额分别题写“永固北辰”和“望帝”。唯北门建楼,以司更鼓。北门城楼建于北城门洞之上,属重檐硬山式穿逗土木结构鼓楼,在漫长的岁月里,曾多次被毁后又重建,直至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知州何咸宜主持修缮,并悬匾命名为“拱极楼”,奠定了今天的规模和格局。拱极楼是集文化、展览、娱乐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场所。
金江书院
会理金江书院位于会理一中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名会华书院。乾隆十八年(1753年)更名为玉墟书院,后改称会川书院。同治九年(1870年)对书院进行规划扩建整修后,院宇宽敞,堂舍周备,气度恢宏,兰桂芬芳,竹木阴翳。其主体建筑有讲堂、荟英堂、书室、肄业室、膳堂等。书院中楼台亭阁俱备,廊榭、池塘、假山、书画舫、石拱桥等应有尽有,此外,还购置了大量图书藏于芸香楼,供生员阅读。其建筑规模宏大,设置精致,在清代宁远府及其所属各州、县、厅的书院中居于首位。现存金江书院坐西朝东,由讲堂、正厅、厢房组成,平面呈四合院布局。讲堂为歇山顶抬梁式架梁的土木结构建筑,梁柱间施雀替,下饰深浮雕云龙纹鼓形台础,堂前置须弥座明台,垂带踏道4级。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长17.25米、宽10.27米,前置廊道,高10米,素面台基高1.15米;正厅为硬山顶穿逗式土木结构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四间,长13.4米、宽13.4米,通高6米。左右厢房各面阔三间,进深一间,长10米,宽3.8米。
图/吕恒英
仓圣宫
仓圣宫位于会理市古城街道公园路70号,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坐北向南,由照壁、两道大门,山门、前殿、后殿,前后东西厢房等组成复四合院布局。整个建筑占地面积为1358平方米。两大门为悬山顶峰穿逗式梁架;照壁宽8.55米、高5.5米,六角攒尖脊。山门为悬山式顶穿逗木结构,抱鼓式柱础,雀替、檐牙镂空雕龙云纹及花卉动物,面阔三间15.83米,进深两间6米,通高7米,台基高0.45米,踏道2级。前殿为硬山式顶抬梁木结构,面阔三间14.4米,进深三间8.7米,高8.5米。条石台基高1.14米,垂带踏道6级。厢房均为硬山式顶抬梁木结构,面阔三间10.8米,进深一间3.3米。全院保存完好。该建筑对于研究会理清代建筑类型和建筑特点提供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屯百科 琼ICP备20230110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