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仁心化桥:从张军桥看齐鲁文化的时代回响

时间: 2025-08-13 11:14:00

鲁网8月13日讯(记者 王玉龙)8月12日,齐鲁时代楷模发布厅举行发布仪式,授予张军桥同志“齐鲁时代楷模”称号。

张军桥,男,汉族,1987年10月出生,山东潍坊昌乐人,中共党员,生前系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专家,第27批援坦桑尼亚中国(山东)医疗队队长、临时党支部书记。2025年6月15日,张军桥同志在非洲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市海边,为施救一名当地落水女性不幸英勇牺牲。

从医16年来,张军桥医生坚守临床一线治病救人,孜孜不倦教学育才,用精湛医术和奉献精神守护人民健康,他发起“心跳行动”志愿服务,惠及民众超2万人次,他驰援湖北勇战疫情,远赴非洲传递医者大爱,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张军桥医生曾多次见义勇为,生前曾获得“山东好人”“全国改善医疗服务先进典型个人”“新时代齐鲁最美青年”“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牺牲之后,他的事迹更是引发社会强烈共鸣,先后被追授为“潍坊市见义勇为英雄”“山东省道德模范”“山东省志愿服务之星”“齐鲁时代楷模”等荣誉称号。

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个体的褒奖,其实更折射出山东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根基,到“厚道齐鲁”的现代实践,张军桥的故事恰似一面棱镜,映照出地域文化与精神楷模的深层共生关系。

仁爱担当。张军桥在坦桑尼亚舍己救人的壮举,是儒家“仁爱”精神的现代诠释。危急关头,他解下救生衣让给落水者,自己却因体力不支牺牲,这一本能下的选择与孟子“舍生取义”的伦理观高度契合。其生前发起的“心跳行动”公益项目,以“跪地教学”的方式普及心肺复苏,更体现了“己欲立而立人”的推己及人之道——他自费购买教具,坚持“让一百人中有一人学会,就能挽救更多生命”,这种将道德理想转化为社会行动的特质,不正是山东“重义轻利”文化传统的生动写照吗?!

实干兴邦。潍坊作为齐、鲁文化交融之地,既有鲁文化“重礼崇德”的伦理追求,又有齐文化“通商惠工”的务实品格。作为潍坊人,张军桥身上凝聚着这些特有的务实品格。他援非期间不仅完成临床救治,更自编英文麻醉教材、捐赠可视喉镜,培训当地医护,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展现了“授人以渔”的长远考虑。这种“既重道义又求实效”的作风,恰是齐文化“通商惠工”与鲁文化“明德笃行”的融合,如同历史上潍坊工匠精研技艺造福一方,新时代他以技术创新延续医者使命。

精神灯塔。荣誉称号的授予,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建构实践。张军桥医生被追授“潍坊市见义勇为英雄”“山东省道德模范”“齐鲁时代楷模”等称号,其事迹通过媒体传播等形成集体记忆。这种官方与民间的共同叙事,为“什么是新时代山东人”“什么是新时代潍坊人”提供了具象化的答案,激活了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强化了“见贤思齐”的社会激励机制,不断厚植着“厚道山东人”的地域认同,并将儒家发源地的文化标识转化为跨国情谊。潍坊作为“世界风筝都”,历来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传统,张军桥事迹的传播,恰似放飞新时代的精神风筝,通过楷模的示范效应,牵引社会价值观向上向善。

在全球化冲击地域文化的当下,“张军桥现象”给我们以启示:优秀地域文化既是精神楷模生长的土壤,也是其反哺的对象。张军桥们之所以能超越个体成为文化符号,正因其生命轨迹与地域文化基因形成了同频共振。这种共振,既让千年文脉获得当代载体,也使楷模精神获得文化深度,最终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图景。

猜你喜欢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屯百科 琼ICP备20230110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