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陆房突围:一场“奠基礼”式胜利

时间: 2025-07-25 06:13:00

■编者按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推出“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热血山河·青年记者重走抗战路”系列融媒报道。青年记者重走热血抗战路,在跨越时空对话中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全方位展现山东人民英勇抗战精神。

第四期报道聚焦陆房突围。这是115师继平型关大捷后的又一重大胜利,也是115师初到山东进行的第一次战役性战斗,使八路军入鲁作战合法性得到认可。而它的深远意义,在于“奠基礼”式胜利:不只为巩固发展山东抗日根据地、取得抗战胜利奠定坚实基础,甚至影响到后来的解放战争。

115师初到山东进行的第一次战役性战斗,使八路军入鲁作战合法性得到认可——

陆房突围:一场“奠基礼”式胜利

□ 记者 齐静 曹儒峰

盛夏时节,肥城市安临站镇陆房山区,郁郁葱葱,生机无限。

这是个不足1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四面山峦起伏,唯东南方向有一缺口,缺口处地形险要。86年前,在这里,八路军115师以劣势兵力和装备冲破日伪军九路合围,取得自身伤亡200余人、歼敌1300余人的重大胜利。这是115师继平型关大捷后的又一重大胜利,并获得时任抗战最高指挥者蒋介石“殊堪嘉慰”的贺电,让八路军入鲁作战合法性得到认可。

而它的深远意义,在于“奠基礼”式胜利:不只为巩固发展山东抗日根据地、取得抗战胜利奠定坚实基础,甚至影响到后来的解放战争。

陆房突围胜利纪念馆内的主题雕塑。

鏖战陆房:危急时刻绝地反击

“残酷的陆房战场上,粉碎敌人的扑灭我们的迷梦;不怕敌人的合击围攻,更不怕敌人猛烈的炮火。”——《胜利的歌声》

陆房突围胜利纪念馆内,一则有关日伪军分多路进发泰肥山区“围剿”八路军的情报记录引人瞩目,这份情报是由泰西特委书记段君毅报送给115师代师长陈光的。一张薄纸,几行密字,反映的是115师主力初入山东后被日军盯上、随时面临“扫荡”合围的危机状况。

从1938年下半年至1939年3月,115师主力分三批次挺进山东。3月初,115师在鲁西首战樊坝后,由代师长陈光和政委罗荣桓率领师部、直属队、686团一营、二营挺进泰西。这也引起日军驻山东最高指挥官——第12军中将司令官尾高龟藏的警觉。

1939年5月初,尾高龟藏调集8000余名日伪军,配属汽车百余辆、火炮百余门,分九路围攻泰西抗日根据地。至5月10日,敌人将115师主力部队等3000余人,合围于以陆房为中心、纵横不足10公里的狭小山地内,企图全歼115师主力部队。

走在安临站镇东陆房村,街道整齐干净,路边树木成荫。86年前,正是在这里,时任686团团长的张仁初,指挥全团多次打退日军猛烈进攻。

“指挥部设在刘氏宗祠,从那里向西直通肥猪山,与安家林115师指挥部相距不远;向东直通狼山,扼住安驾庄方向的来犯日军。”站在刘氏宗祠内,东陆房村党支部书记曲鹏指着远方说。随着手指方向看去,炮火纷飞的场景在眼前闪现……

1939年5月11日,拂晓。一阵激烈的枪声响起,随后是手榴弹的声响,115师与敌人遭遇并发生交火。一时间,起伏的山峦上硝烟弥漫,沙石飞崩。

“东面,敌人十几辆汽车开到安临站了,离陆房只有十来里路!”

“南面,敌人先头部队进了安驾庄,正向陆房逼近!”

“西面,常庄附近发现了敌人!”

一份份敌情传来,陈光意识到形势万分危急,立即命令各部迅速抢占陆房周围制高点。战斗在肥猪山、岈山和凤凰山等阵地展开。

“肥猪山高400余米,是全战场的制高点,是日军的主攻方向。由686团两个营据守,日军多路轮番进攻,均被击退。”时任115师司令部见习参谋的周乐亭回忆。

张仁初回忆陆房突围时也提到,面对敌人发起的疯狂冲锋,686团战士们是如何视死如归、血战到底:“敌人的第五次冲锋开始了,在激烈的战斗中,我军与日寇短兵相接,展开了白刃战。一连的一个战士在接连刺死两个敌人后被敌人刺中,他强忍着剧痛将刺刀刺进了敌人的胸膛;董指导员头部负伤,仍接连刺死三个鬼子,用拳击、牙咬与敌人扭打在一起,用尽最后的力气,抱着敌人滚下悬崖,与敌人同归于尽。”

夜,随着一天残酷的血战降临了。

精疲力尽且不惯夜战的日军,停止进攻,以重兵把守要道关口,待天明再发起攻击。这时,一场夜幕掩护下的突围开始了。

成功突围:革命火种得以保存

“誓与阵地共存亡,支持到太阳落西方,全部要勇敢突围!决没有半点犹豫怆踉。”——《五·十一》

翻开《东陆房村志》,有这样一句简单的记录:在陆房突围战中,村民孙世营给部队(津浦支队)带路突围,一直把部队带到东平荣花树村。

两行文字,寥寥数笔,背后却是一场惊险无比、出奇制胜的成功突围。

1939年5月11日22时许,在得到东平县龙崮村没有敌情的消息后,陈光等人随即决定,趁日军收缩兵力,分三路向龙崮村方向突围。

“首长说,今天晚上我们要突出敌人的包围圈,个人的所有物品全部扔掉。当时也没什么别的东西,不外乎牙缸、挎包、衣服,这些都得扔掉。带着什么呢?带着武器,没有枪的一人两个手榴弹。”曾在津浦支队参与突围的唐殿诰后来回忆道。

张仁初也记录了这次惊险的突围:“我回首北望,黑黝黝的肥猪山上不时爆起一团团炮弹爆炸的火光,映红了起伏的山峦……显然,蠢笨的敌人被我火力袭击阻击吓傻了,正不顾一切地轰击肥猪山。他们没想到,我们部队此刻正憋着笑向西南疾进!”

在当地村民向导的带领下,115师等部队从肥猪山南侧等山地突围,出其不意跳出敌人包围圈,12日拂晓到达东平县无盐村,取得陆房突围的重大胜利。

陆房一战,歼敌过千,军民抗战情绪高涨,震动全国。蒋介石亦致电朱德、彭德怀,“各该部在鲁西奋勇歼敌,殊堪嘉慰”。“八路军115师挺进山东本属‘先斩后奏’,经此一役,蒋介石发了电报,在事实上承认了115师在山东的合法地位。”肥城市委党史研究中心主任吴元胜说。

据周乐亭回忆,突围后,115师政委罗荣桓高度评价了这次战斗的意义:我们这个师是从井冈山下来的红军老底子,是中国革命的火种。日军这次调动这么多兵力,满想一举扑灭这支火种。但我们突出来了,保存下这支火种,就是很大的胜利。

“这次胜利更深远的意义,是‘保存火种,火种燎原’。这些火种后来发展成强大的抗日力量,建立了面积达12.5万平方公里、拥有2400万人口的山东抗日根据地,为抗战胜利作出重大贡献。抗战胜利后,山东根据地派兵去东北,不但解放了东北全境,还一直打到海南岛;留在山东战斗的部队,则发展成华东野战军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了整个华东地区。”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支绍曾评价道。

红色传承:稚嫩童声讲述抗战故事

“都知道,陆房突围战的前后十多年,咱肥城儿女赴汤蹈火不畏难。头可断,血可流,面对敌人不低头。”——《红色热土数英雄》

“看,这片残垣断壁,就是当年日军暴行的无声铁证……”在陆房突围胜利纪念馆,龙山小学二年级学生刘佳硕稚嫩却坚定的声音,穿透历史的烟云,回荡在参观者耳边。今年暑假,他和200多名小伙伴,志愿为大家讲解这段烽火岁月。

开展“小小红色讲解员”活动,是当地传承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的众多举措之一。

陆房突围战斗遗址、虎门突围遗址……肥城,这片英雄的土地上,铭刻着不朽的红色印记。近年来,该市坚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弘扬红色精神、发展红色产业,走出一条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

“我们打好规划保护、深度挖掘、活化利用‘组合拳’,让红色文化脉络更清晰、内涵更丰满、传承更完整,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全方位激活红色基因密码。”安临站镇党委书记聂兵介绍,以陆房突围胜利纪念馆为核心的国防教育研学基地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将于9月全面建成。

“陆房突围那一年,战斗就在村正南。肥猪山,山高崖陡地势险。686团,又有谋来又有胆……”在“红色传人”艺术团演出现场,由陆房突围等红色事迹改编而成的对口快板《红色热土数英雄》引来阵阵掌声。

2024年,当地还组建“红色传人”艺术团,深入走访烈士后代、老党员,潜心挖掘整理尘封的英雄故事和党史素材,将滚烫的革命历史熔铸进快板书、小品等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中,创作了《我家就在凤凰山下》《红色热土数英雄》等20余部作品,累计开展惠民演出200余场次,让红色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个簸篮里的军民鱼水情

□ 记者 齐静 曹儒峰

菏泽,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展柜里一个特殊的物件,引起我们的注意。

黝黑发旧,长方形,木质。经询问,此物名曰“簸篮”,是以前用来喂马的工具。

与展柜里的枪炮、子弹相比,它显得那么粗糙。我们打听它的主人,因年代久远,没人能说得清,只知道主人是肥城市安临站镇东陆房村的一位村民。

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展出的簸篮。

“这是陆房突围时,村民用来抬八路军伤员的,当时有很多这样的故事。”纪念馆讲解员杨洋说。

陆房突围战斗,自1939年5月11日拂晓打到下午,八路军指战员们粒米未进。从下午起,战斗还在激烈进行着,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上山送水送饭,抢救转运伤员。部队胜利突围后,日军漫山遍野搜寻受伤后来不及转移的八路军战士。东陆房村村民则利用山坡、石堰屋子,掩护抢救八路军伤员。

东陆房村村民韩秀英老人冒着生命危险救下了一名负伤的战士。她回忆:“仗打起来了,俺们跑到村外避难去,都在沟里趴着。咱八路下来了,俺掏出衣裳,给他换上,扒开麦垄,把他的衣裳埋了。当时想,要是有人问他是谁,俺就说是俺兄弟,俺爹就说是他儿。后来让他喝了点水,吃了点干粮,就送他走了,穿着庄户人家的衣裳。”

村民孔宪松在村北麦子地里发现了两名腿部严重受伤的战士,他将两名战士背到山坡地,藏在石堰屋子里。每天傍晚,他都来送水送饭。正是有孔宪松的掩护,受伤战士多次躲过日伪军的搜捕。十几天后,战士的伤情好一些了,孔宪松把两名战士送回部队。战斗还在进行,村民刘庆洲在南坡麦田发现一名战士的腿被炸坏了,他将战士背到一处洼地藏起来。日军撤退后,又将伤员接回村里安置,直至部队派人回东陆房村收容伤员时,才送交部队……

在东陆房村,像孔宪松、刘庆洲这样的村民还有很多。经初步统计,在日军搜捕八路军伤员时,6名勇敢的妇女把战士认作自己的儿子或者丈夫,使6名战士脱险,72名伤员和部队留下的武器、物资无一受损。

陆房山区各村的村民,还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为115师等部当突围向导。谈起当时的情景,带领部队从岈山方向突围的山套村村民郝京贤记忆犹新。他回忆说:“八路军战士集合开完会,当头的说,老乡,往岈山怎么走你知道吧?我说我知道。他说不要走大道,越小道越好。我说可难走了。他说难走不怕,有鬼子不怕,你给俺带带道,你别害怕,同志们保护着你。我就领着走了。我知道是八路军,八路军是咱自己人,咱还害怕?”

战斗还在进行时,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向阵地送粮食。“当时,俺叔伯爷爷董明亮是地下党员,跟随村长孙立长为686团二营筹集粮食,半天时间凑了5000多斤小米,还有馒头、煎饼,由村自卫队队长董明言带队,绕过鬼子把守的东北、西南两个大道,通过长岭、拖山岭上到肥猪山阵地。”今年75岁的大董庄村村民董贻河说。

听完这些故事,我们明白了,不用再找簸篮的主人了。他们不是一个人,是一群人,是支持人民子弟兵的成千上万的父老乡亲。人民的支持,是我军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传家宝”。这件“宝”,永远不能丢。

战地报道还原敌寇眼中的“神兵”

□ 记者 齐静 曹儒峰

作为中共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分别于1939年、1941年对陆房突围战斗进行过两次报道。

1939年5月12日拂晓,115师等部自陆房山区胜利突围。7天后,《大众日报》于头版刊发消息《我军获得惊人战果——以机动战术歼敌八百》,报道了我军粉碎日伪军合围阴谋的过程,但并未对陆房突围战斗细节作更深入报道。

1941年5月10日,陆房突围战斗即将两周年之际,《大众日报》又于第四版刊发了陆房突围战斗的相关内容。此次,报纸用了一个整版来呈现陆房突围相关情况,不仅刊有详细记录陆房突围过程的《陆房突围的回忆》《马上白刃战》《坚持到黄昏》等文章,还刊有从被俘日军视角看待陆房突围战斗的《敌人眼中的陆房战斗》、突围后的余闻《狗吃天皇》,以及两篇歌颂陆房突围胜利的诗歌《胜利的歌声》《五·十一》。此外,版面还配有一张木版画《敌人在我们英勇冲锋下灭亡》。

大众日报对陆房突围的整版报道。

这次全面翔实的报道,不仅让读者更好了解八路军陆房突围时的战斗状况,更通过描述大量战斗细节,生动展现了全体指战员不畏强敌、临危不惧、血战到底的战斗意志,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陆房突围的回忆》中写道:“这真是一场生死的决斗,我们当时虽然处于劣势,但整个部队,由首长至勤务员伙马夫,都构成了一个不能摧毁的坚强的整体……正因为如此,我方的鹁子山阵地,最后虽仅存四人,仍顽强抵抗,击退敌人七次,收获了在鹁子山下杀敌二百余的伟大战绩。”《马上白刃战》讲述了战斗中骑兵英勇作战的过程:“当敌骑迟疑地越过小岭底时候,我们的铁骑已飞临岭前,敌人的机关枪来不及作第二次的扫射,骑士的白刃,已溅染了敌寇的鲜血。”

敌人如何看待我军的陆房突围?在《敌人眼中的陆房战斗》一文中,曾参加过陆房战斗、后被我军俘虏的日军长谷川进行了追述,记者对此进行了记录:“当时他们估计被包围的八路军至少有两三万,因此他们的大炮整天不停地向陆房轰击,却没有看见漫山遍野的尸体,有些尸体却是‘皇军’自己的……那次他们在一天的血战后,对固守陆房的八路军,立即发生一种神奇的畏惧,以致他们第二天进入陆房后,担心受了八路军空城计而仓皇分途撤退。”

作为八路军三大主力之一,整编后的115师延续了红军精锐的优良传统,战斗力强。《大众日报》在刊发陆房突围战斗有关文章时,配发的两篇诗歌则从追叙部队的光荣历史入手,展示出陆房突围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如《五·十一》中写到“咱们有共产党光明的指引,咱们有二万五千里的经验与荣光,咱们有身经百战的英雄将,咱们有钢铁一般的力量,咱们有为国牺牲的热心肠……”

通过《大众日报》对陆房突围的两次报道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八路军对此次战斗极为重视,报道赞颂了全体指战员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肯定了陆房突围胜利对建立、巩固和扩大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重大意义。

大众新闻记者 齐静 曹儒峰

视频 张子良

设计 张海飞 于海员 马立莹

编辑 黄露玲 纪伟

猜你喜欢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屯百科 琼ICP备20230110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