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55万元买二手车,买到的竟是“全损事故车”?!
公安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53亿辆,其中汽车3.53亿辆,为二手汽车市场提供了充足的车辆来源,加上汽车行业的“以旧换新”政策,也促进了二手车交易的发展。
但在二手车交易中,存在商家利用信息上的不对等,故意隐瞒车辆事故信息,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甚至恶意欺诈消费者的情况。遇到此类问题,消费者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花55万元买到“全损事故车”
法院怎么判?
北京的金先生与某品牌汽车销售公司签署销售协议,购买了一辆价款55万余元的二手品牌车。然而,购车后不久,金先生发现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存在异常抖动等问题,经检测和调查后发现,这辆车发生过重大事故,并且定损等级被评定为全损车。
金先生认为,自己购车是在车辆发生事故6个月后,汽车销售公司对自己进行了隐瞒销售,构成欺诈。但汽车销售公司却辩称,这辆车也是他们从别人手里高价收过来的,对车辆发生过重大事故并不知情。
法庭上,金先生还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该品牌汽车的官方网站,宣传其销售的二手车无重大车辆损伤,无重大改装,通过官方认证二手车110项标准检测,在4S店的二手车展厅里和车上也都贴有官方认证二手车标识。
商务部发布的《二手车交易规范》规定,“二手车经销企业将二手车销售给买方之前,应对车辆进行检测和整备。”法院审理后认为,涉案的汽车销售公司作为某品牌汽车的特约经销商,其有义务也应当有能力了解涉案车辆可能存在的重大瑕疵。
法院最后认定,汽车销售公司存在“故意隐瞒真实情况”情形,侵害了金先生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构成欺诈。日前,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对该案进行了二审宣判,判决撤销合同,汽车销售公司退还金先生购车款551500元,并支付3倍惩罚性赔偿金1654500元。
“欺诈”还是“知情权侵害”
如何界定?
在二手车买卖中,如果商家明确告知车辆损伤的重大事实,但没有把非核心的信息全面告知,这种情形算欺诈吗?
北京的张女士想买一辆电动车,在看车时,恰好某国际品牌一辆原本价格90多万元的车,折后价54万余元出售,这让张女士心动了。购买前,销售人员明确告诉她,这辆车更换过后电机。
购车前,张女士曾多次询问销售人员,车辆是否发生过事故,对方都告诉她没有。在完成车辆登记差不多一个月时,她儿子联系保险公司给车辆上保险,出乎意料的是,保险公司竟告诉他这辆车发生过事故。
针对这次事故,汽车销售人员解释说,车辆在一年前确实有过一次出险记录,当时这辆车发生剐蹭事故,右后叶子板、右后轮毂等部位需要做钣金和喷漆,预估维修费用4500元,但由于损伤很小,当时并未实际换件维修,他们之前并不知情,所以没有告诉他。
对于这次事故,张女士认为是汽车销售公司故意对她进行了隐瞒,请求法院判决汽车销售公司退还车辆并对自己进行3倍赔偿。
法庭上,汽车销售公司再三辩称,因未查到维修记录,误以为车辆不存在事故,并不是故意对张女士进行隐瞒。
法院审理后认为——
法院认定,汽车销售公司的行为不构成欺诈。但本案中车辆出险情况应属其可以查询获取的信息,公司在销售涉案车辆前未全面查询车辆信息,未尽审慎注意之义务,侵犯了张女士作为消费者的知情权。法院最后判决汽车销售公司赔偿张女士10万元。
网购二手车
需要警惕哪些隐藏风险?
现在,在二手车买卖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网拍车,但是网拍车由于很多是异地交易,自然也就增加了不少风险,对于这些风险消费者又该如何规避呢?
河北石家庄的冯先生,在某网络拍卖平台看到一辆价格为36000元的二手车,平台信息显示该车合格证等手续齐全。经过一番对比后,当天冯先生经拍卖以36000元成交。成交后,网络拍卖平台工作人员曾与冯先生交涉,称此车存在过户风险,可以退款,但几天后又说车可以过户没有问题,并要求冯先生尽快到其武汉分公司提车。
一周后,冯先生通过物流方式将车从武汉拉到了石家庄,然后开始对车进行维修、喷漆等。按照拍卖时的约定,冯先生应在拍卖成交后半个月内,完成车辆过户手续,但交易完成两个月后冯先生才去办理,这时他发现车辆已经被重庆一家法院查封了,无法完成过户。
冯先生诉到法院,要求拍卖公司解除成交确认书,退还购车款36000元,并支付物流费1600元、车辆维修费1680元。对此,网络拍卖平台认为,自己在上拍这辆车的时候,车辆并没有被司法查封,所以不存在违约行为。
法院审理后认为——
本案中,通过相关证据可以看出,网络拍卖公司对车辆可能被查封的情况是明知的,但其工作人员向冯先生承诺车辆没有问题,现涉案车辆因被查封无法办理过户,故冯先生有权要求网络拍卖公司承担违约责任。
在法院调解下,冯先生与网络拍卖公司解除成交确认书,网络拍卖公司返还冯先生购车款36000元,但运输车辆的物流费和维修费由其自己承担。
法官提示,消费者通过网络拍卖渠道购买车辆,虽然价格更公开透明,可供选择的车型也更多,但随之而来的风险也要特别注意——
⚠️法官提示,二手车经营企业要依法诚信经营,对车辆的性能、是否发生重大事故等重要信息,如实、完整告知消费者,任何隐瞒行为都可能要承担不利后果。
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本头条号音频、视频及活动图文信息报道系「北极海新闻」独家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匿名转载。本平台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删除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屯百科 琼ICP备20230110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