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非洲留学生:中国技术助力家乡农民吃饱饭

时间: 2025-05-12 06:33:00

2025年4月,马拉维,Lisasadazi科技小院培训的马拉维当地农民喜获丰收。中国农业大学留学生Sylvester Panyani/摄

最近有两件事让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焦小强特别高兴。一是他所在的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科技小院团队获评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二是他在南半球的非洲学生获得了玉米大丰收。

马拉维共和国,非洲东南部内陆国家。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2023/24年人类发展报告》,该国的人类发展水平在193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172位。

焦小强的非洲留学生Madalisto Chirwa和Sylvester Panyani,正在他们的家乡马拉维收玉米。具体而言,是在马拉维Lisasadazi科技小院。

科技小院模式正在服务非洲绿色发展。焦小强说,2024年,中国农业大学和马拉维科技大学合作,在当地建设科技小院非洲中心。目前,除了Lisasadazi科技小院,当地还建成了4个科技小院。其中,Thuchira科技小院和位于河北省曲周县苏小营村的苏小营中非科技小院是“双胞胎”。

28岁的非洲姑娘Brenda Viyuyi是“双胞胎”科技小院的一员,也是Madalisto Chirwa和Sylvester Panyani的师姐。两位师弟大获丰收的喜悦,Brenda Viyuyi一年前也体会过。在苏小营,她讲述了自己用中国技术助力解决非洲饥饿的故事。

2023年,她在苏小营中非科技小院学习8个月后,回到马拉维Thuchira科技小院开辟了0.36公顷试验田,还培训了30名“科技农民”。

她打开手机相册,给记者展示培训前后当地农民种植的玉米有何不同。

照片里,按照当地传统的种植经验,玉米间距稀疏不一,病虫害严重。用上她带回去的土壤肥力培育、玉米适度增密、草地贪夜蛾防控等技术后,玉米间隔合理,身姿挺拔,高度相似,少有病虫害。

再看收获的玉米棒子——原先品质参差不齐,大多短小且玉米粒稀疏。用了科技小院的技术后,玉米个个硕大,穗行数一致,且颗粒饱满。当地农民高兴得抱着玉米合影。

“我把这里的技术带回去,试验田的玉米产量比没用新技术的时候翻了不止一倍!”她兴奋地说,“过去一公顷收获玉米2.5吨,我们的试验田可以收获7吨!”焦小强补充,在马拉维北部区的Mzuzu科技小院试验田,每公顷可以收获约10吨。

“以前人们每天只能吃一顿饭,这样就可以吃三顿饭了。”Brenda Viyuyi说,当地采用新技术的农民,不仅可以吃饱饭,赚的钱还够买化肥、农具、种子。

聊到这件喜事,Brenda Viyuyi一边比着OK的手势,一边笑着对记者说:“我对我自己百分百满意!”

不止马拉维。焦小强说,中非科技小院项目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支持下,已经先后吸纳了来自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13个非洲国家的90余名留学生。

焦小强和他们几乎都打过交道。“我们科技小院的技术,用在非洲就可以解决当地人的温饱问题,改变当地农民的命运。这是知识的力量,更是中国经验和智慧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所贡献的力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茜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5月12日 06版

来源:中国青年报

猜你喜欢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屯百科 琼ICP备20230110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