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次迁址还是火!杭州这家小面馆,有人从幼儿班吃到读大学
一家面店开了17年,一定有它的道理。
听说,这家面店搬到哪里,顾客就跟到哪里。
记者 章卉 摄
2月19日,潮新闻记者决定探访杭州萧山这家“面王面馆”。
它为什么成功呢?
面店女主人的朋友圈截图。受访者供图
面馆三次改址,靠口碑出圈,
饭点等三四十分钟正常
人勤春来早,蛇年正月初八,面王面馆就开张了,彼时很多商家还在休息。
一开门就红红火火,2月6日(正月初九),老板朱云敏就开心地发了一条朋友圈:来见“面”的大神比年前还多,开门红!
记者 章卉 摄
中午还没进门,记者就听到面馆后厨的“锅铲交响乐”。
推开门,七八十平方米的店堂里坐满了。
记者 章卉 摄
店里只有朱云敏、李红艳夫妇和一位帮工大姐,没人收银,食客们自己扫码点单。
记者 章卉 摄
面不贵,一碗片儿川16元,无论你选倒笃菜还是水桶菜都一样。拌川系列,最便宜的8元,最贵的32元;高汤汤面15元起步,最贵的河虾小排面35元,加料区琳琅满目,油渣、鸭脚、卤蛋是点单率最高的,时不时有萧山本地人加皮卷。
食客有穿棉睡衣下楼吃面的居民,有工友,更多的是三五成群的白领。
每一桌点好单,都会忍不住问邻桌:“你等多长时间了?”
中午饭点,等三四十分钟很正常。
性急的食客不时向后厨张望,看看是谁在下面,有几个灶几口锅,然后自言自语“两分钟一碗面的话,要等多久?”
记者 章卉 摄
“今天太忙了,所以我们把外卖停了。不然对不起远道而来的堂食客人。”李红艳解释。
“你11点之前来稍微空一点。今天比平时人要多,不过比起以前在崇化的时候,还是小巫见大巫。”一位老客笑着说。
这是一家开了17年的老面店,最初开在崇化路上,2008年时名字还叫“三品王”。
没有广告,全靠口碑,很快来吃面的人踏破门槛,门口停的车都有三排,公交公司常常要李红艳让客人挪车。
后续,沿街部分房屋拆迁,面店一度搬迁到高桥路南端,几年前才来到现在位置更好、年轻人更多的朝阳银座落脚。
“客源和周边息息相关的。这里主要靠白领,边上有单身公寓,年轻人很多,所以扫码点餐都愿意,这也帮了我们很大的忙,不然还要多一个人来专职收银。”李红艳每隔一段时间会到店堂里来发小票。
受访者供图
记者是12点下单的,收到的小票号码是65号。
50分钟后,一碗热气腾腾的拌川终于上桌了。
记者 章卉 摄
老板手机上三个闹钟
凌晨4:33那个是底线
下午1点过后,节奏稍缓,李红艳开始有空手工给客人点单。
她会问清客人用倒笃菜还是水桶菜,加不加辣……细节,一切的细节。
“我们做餐饮的,别看只是一碗面,体验感很重要。”她笑着和记者说。
记者 章卉 摄
记者 章卉 摄
下午2点15分,后厨突然安静下来,还有三桌客人在吃面。
客人散光后两位女将收拾碗筷、清扫地面,朱云敏去市场补货了。“市场都知道我的脾气的,食材一定要新鲜。”
夫妇俩的午餐是南市买来的便餐。记者 章卉 摄
等他补货回来,夫妇俩坐下来吃中饭,时钟已指向下午3点。
两口子都不太愿意面对镜头,女主人想保留一点神秘感,男主人知道自己弯腰烧面拍出来不好看。
看到丈夫累得直不起腰,李红艳出去了一趟。回来后,桌上多了一瓶江小白。
几口酒下去,老朱的话闸子渐渐打开。
“现在烧面,身材都变形了。”朱云敏说,他从前是当兵的,很挺。退伍后转业做过公务员,后续下海。
“做了餐饮,基本上天天都是这样的节奏。老战友每天早上微信问好我都没空回。我手机上全是闹钟。”说着,朱云敏拿出手机,第一个是凌晨2:18,等凌晨4:33那个响了,他无论如何都不能赖床了。
记者 章卉 摄
“这么早起来干吗呢?”
“要氽面、要熬高汤、要炸油渣。我们做的是萧山本地面,潮面,所以氽面很关键。萧山人不喜欢吃生面,氽好四个小时才下锅,片儿川端出来清清爽爽。大排,敲打过再过油一炸,酥嫩入味。做吃的我们一直都很认真。吃到嘴里好吃,都是要下功夫的。”
受访者供图
受访者供图
看到老客的脸,
老板娘由衷地开心
老朱说,面的味道好不好吃,我们说了不算,要客人说好,才是好。有个胖胖的小伙子,从幼儿班开始来吃面,胃口惊人,5碗拌面,3碗要加一,这个记录至今还无人能破。“一晃,小伙子都读大学了,食量开始有所控制,只点两碗拌面,还是加一。”
过好年开场就这么忙,烧到头都会晕,老朱还是很欣慰,因为客人们就想吃他烧的面,店搬到哪就跟到哪,这让不是科班出身的他小有成就感。
今天李红艳也很开心,说看到了好几个从崇化路就开始吃面的老客的脸,虽然很多年没见了,容貌上多多少少有了岁月的痕迹,个性还是不变的,话多的还是活跃,沉默的依然不响。
3点半,李红艳拿起头盔去接儿子。身后,老朱满眼都是爱意。
“她是大学生,学油画的。她拍的视频放到抖音上很火的,实在没时间剪。”被丈夫夸,妻子回头,笑称自己本来应该是拿画笔的手现在整天拿菜刀。
朱云敏喝完小酒会眯一会儿,十分钟。今天住附近的老友来看他,对坐谈两句,下厨烧卤鸭一起吃。
这是他一天中最放松的片刻。
晚上9点50分,李红艳还在厨房切菜。她看了一下当天的报表,告诉记者,今天是客人最多的一天,晚上也很多人组队来吃面。
虽然有干不完的活,但发现营业额破了开店以来的纪录时,夫妇俩都有些振奋。
来源:潮新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屯百科 琼ICP备20230110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