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冻症“特效药”26个月“通关”记:中国患者首获对因治疗药物|……
6月10日,广州市白云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病房内,托夫生注射液被缓缓推入患者体内。这是华南首例SOD1基因突变型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俗称“渐冻症”)患者接受对因治疗的历史性时刻——距离该药在美国获批仅26个月。
“从无药可医到与国际同步,政策突破是根本前提。”8月22日,南方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蒋海山在羊城晚报于广州医博会设置的直播间内讲述了渐冻症在我国治疗的现状。
蒋海山教授查房
政策“加速度”让罕见病患者诊疗几近与国际同步
肌萎缩侧索硬化位列2018年国家首批罕见病名录第4位。这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的进行性疾病,骨骼肌无力逐渐加重、肌肉萎缩等。患者中不乏高知人群,如霍金、蔡磊、张定宇等。一般来说,该病的发病年龄为40-70岁(确诊时的平均年龄为55岁),发病后平均生存期2-5年,社会危害性很大。2019年,41岁的京东原副总裁蔡磊被确诊渐冻症。多年来,为了攻克渐冻症,他一直在努力。
蒋海山表示,对渐冻症的治疗,目前可谓有三大难题:缺乏可以解释所有ALS亚型的致病机制、缺乏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的生物标志物,以及缺乏可以逆转病程的精准治疗靶点及相关药物。
近些年来,全球对于渐冻症药物的研究从未停止,直到2023年迎来一线曙光。我国政策也不断为罕见病的诊疗提供绿色通道。“从无药可医到与国际同步,政策突破是根本前提。”蒋海山向记者讲述了渐冻症患者获得“特效药”治疗的时间轴:
2023年4月25日,美国FDA加速托夫生注射液的批准上市。不到一年,也就是2024年3月21日,该药可在海南乐城先行区试点使用。2024年9月26日,药物就在中国NMPA附条件批准,2025年6月10日,药物在全国上市当天,同时在北京、杭州、广州完成首针治疗。
如此快捷的审批流程,这背后是罕见病用药审批制度的系统性变革。据了解,2019年我国新修订《药品管理法》确立优先审评审批原则,2020年《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更将临床急需罕见病药品审评时限压缩至70天,尤其关键的是“罕见病药物单独核算”政策,“这让医院不必担心昂贵药物挤占医保额度,用药障碍被彻底破除。”蒋海山表示,这让医生吃了一颗定心丸,可以没有顾虑。
蒋海山教授治疗渐冻症患者
对因治疗,“基因药物”疗效让医生惊讶
据悉,目前FDA批准用于治疗渐冻症的药物共有4种,其中有一个已经退市。“缺乏有效的药物,使得渐冻症患者非常绝望。”蒋海山教授道出了很多患者内心的痛苦。
“不同于仅延缓病程的传统化药药物(利鲁唑、依达拉奉),托夫生注射液作为首个疾病修正治疗药物,直击SOD1基因突变靶点。”蒋海山教授向记者介绍,在6月10日、12日,华南第一例和第二例患者接受了托夫生注射,两名患者目前已经完成第四针注射。持续的临床监测显示,接受治疗的两位患者血清中神经丝蛋白轻链(NfL)指标持续下降,其中积极配合在白云区人民医院系统进行康复训练的患者,总体功能评分ALSFRS-C,以及呼吸功能评估(FVC)出现可测改善——这在渐冻症治疗史上尚属首次。“患者之前已经出现呼吸困难,治疗之后,我们发现他呼吸顺畅许多。这一点让我们很惊讶。对于号称世界五大绝症之首的病症,能够取得如此好的效果非常不易。”
“我们发现,如果患者能很好地遵循医嘱,不仅进行药物注射,还坚持在我们医院进行康复治疗,与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医生实时反馈身体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恢复得非常好。”蒋海山教授表示,ALSFRS-C和FVC的评估改善,这在以前的治疗药物中,包括利鲁唑和依达拉奉,都无法观察到,这个药物让我们看到了渐冻症治疗的希望。那么,适合用于这种基因药物的病人多吗?蒋海山教授表示,“过去散发病例基因检出率仅11.1%,现在我们中心通过全外显子测序结合动态突变的检测技术将阳性率提升至40-50%。”蒋海山教授强调。目前中国约5%-10%的ALS患者存在家族史,其中SOD1突变占比近半,这意味着数千名患者有机会使用这种精准治疗药物。
蒋海山教授认为研究渐冻症意义重大
罕见病治疗昂贵,支付破题有了“广州样本”
面对首年140万元的治疗费用,很多患者感到无力。不过,蒋海山教授表示,目前已经开展多方共付机制,展现出突破性创新,比如为患者援助的慈善基金承担50%费用,剩余部分也能依靠广州“穗新保”普惠型商业保险报销一部分,患者实际年负担大幅下降。“不计入医保额度的政策让医院敢用药,多层次支付体系让患者用得起。”蒋海山教授特别提及,患者来广州治疗,购买了相关医保,就有机会享受这些公益支付的福利。
“渐冻症是窥探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窗口。”蒋海山在直播间展示的脑科学图谱揭示深层意义:ALS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都属于神经变性疾病。当前我国60岁以上人群神经变性病患病率达4.2%,随着老龄化加剧,破解其中最复杂的渐冻症将有助于为其他神经变性病提供研究思路和治疗范式。
“国内众多专家正深耕这一领域,社会各界对该疾病的认识正不断深化。我们共同的目标,是为患者开辟新的希望之窗。”蒋海山教授由衷致敬那些坚守在医学最艰难前沿的一线医务人员!
“这些疾病很多医生不愿意碰,太困难了,很多人认为这个病是不治之症,花费这么多精力在这上面没有意义。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质疑。正是大家执着坚持和不断探索,才真正为患者带来了转机。也感谢患者们对医生的信任,安心接受前沿治疗。”蒋海山教授也向无数研发人员致敬!正是各方力量汇聚成炬,方能“众人拾柴火焰高”,最终攻克难关。
“当病人提前住院等待新药时,医生没有理由不全力以赴。每一次用药都是对‘不治之症’定义的颠覆。”
文 | 记者 张华图 | 受访者提供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屯百科 琼ICP备20230110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