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监利缝纫工针脚里的匠心与蜕变

时间: 2025-09-09 17:55:00

“哒哒哒……哒哒哒……”早上八点,监利市的服装产业园中千百台缝纫机嗡鸣作响,针头上下细密如雨点,布料在指尖流动,工人们埋首于机器之间,一件件成衣正在他们手中悄然成形。

针脚缝进了时光,也延续着监利人数百年来对手艺的执着与敬畏。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一批批监利裁缝南下广东,走进轰鸣的车间。他们以针线在异乡写就拼搏故事,凭借精湛技艺与吃苦耐劳的精神,让“监利缝纫工”在业内口口相传,成为一张张无需广告的“金字招牌”。

代代缝纫工之间传承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刻进骨子里的勤恳与匠心。

在监利瑾涵服饰有限公司,生产组组长赵钦勇已与缝纫机相伴三十年。作为最早一批走出去的监利缝纫工,他的足迹遍布广州、深圳、东莞。“刚开始做学徒时,工价低、节奏快,手指常被针扎破,熬夜做工是家常便饭。”回望那段岁月,他并不觉得苦,反而笑道,“但那才是真学本事的时候。”

赵钦勇在裁剪布料。

2018年,他回到监利,如今月薪依旧超过1万元。从老式脚踏缝纫机到今天的智能电动设备,他亲历了整个行业的技术变革。“机器越来越快,效率越来越高,但一个好裁缝最不能丢的,还是那份匠心。”在他看来,活儿可以变,机器可以新,但踏实、肯干、不怕苦的品质——才是“监利缝纫工”真正的灵魂。

监利清扬服饰有限公司的黄雪芬是承前启后的“中生代”缝纫工。早年在汉正街埋头学艺两年,又从车工做起,一针一线、一个褶一道边,磨炼了整整十年,对服装每道工序都如指掌。

“在家门口做事,既能赚钱,又能照顾老人孩子,心里踏实!”从车工转变为管理者,她深有感触,“不再是一个人赶工,而是要带领一群人前进。‘监利缝纫工’能走远,不光靠手艺,更靠效率、责任和团队协作。”

黄雪芬在尾部处理服装。

面对自动化设备的普及和全国性的“招工难”,“监利缝纫工”品牌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

“缝纫不再是苦力活,科技含量越来越高。”90后石祥高,如今是监利鑫洋服饰的负责人。他曾在湖南、广东的车间做车工,后来回乡创业,开办自己的服装厂。当初选择缝纫,是为了一技傍身;如今,他已站在技术变革的前沿。在他看来,新一代缝纫工与老师傅最大的不同,是“学得快、适应强”:“现在很多全自动设备都要用电脑编程,不光动手,还要懂操作、会调试。”

石祥高在操作全自动模版机。

从传统平车转向电脑绣花、CAD制版、智能设备操作等高端技能——中青代夯实基础,新生代拥抱数字,监利缝纫工正在悄然蜕变。他们既传承扎实手艺,也迎向智能制造的浪潮,让老行当焕发新生命。

更令人惊叹的转变正在发生:“监利缝纫工”完成了从“打工经济”到“产业经济”的跨越。

雨欣服饰总经理刘亚平所负责的企业,是广州总公司在监利设立的分公司,主要承接来自欧美、中东及东南亚的跨境电商订单。“监利拥有庞大的服装行业从业人群,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目前,该公司在监利各个乡镇设有8个加工厂,尾部车间完成质检后,成品发往广州总部。这一模式既充分利用本地劳动力,又高效对接国际市场需求。

监利市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作文介绍,目前全市已有大小服装企业约500家,其中近300家是近两年由返乡人员创办。这些企业带回了发达地区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为当地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如今,监利缝纫工总数已达15万人,上下游相关企业2000余家。

为持续培育“监利缝纫工”品牌,当地人社部门组织开展多种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工人专业水平。传统的“老乡带老乡”模式在新时期焕发生机——技术骨干带动新手,不仅传授技艺,更传递品牌的信誉与精神。

工人在参加缝纫工技能培训班。

2018年,协会组织全市服装技能比赛,评选出一批先进单位和模范个人;2019年,代表队参加荆州市技能大赛,荣获全市第三名及“工匠精神”称号。

监利市政府也积极出台政策扶持服装产业。2023年实施“十四条措施”,从土地、金融、用工、物流等多方面支持返乡创业。目前,监利已建成多个服装产业园,形成完整产业链,先后获评“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和“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2024年,规上企业15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9.08亿元,同比增长6%,年产服装345.79万件。监利缝纫工的一针一线,不仅缝制成衣,更缝出了一张熠熠生辉的产业名片。

监利服装产业园鸟瞰图。

晚上9点,产业园中的机器声渐次沉寂,但监利缝纫工的故事远未结束。这根小小的银针,正牵引着十万大军以针线串联往昔与未来,在岁月的布料上,“缝”出一条既扎根传统、又通向远方的崭新产业之路。

出品:荆楚网(湖北日报网)、中共监利市委宣传部

策划:程和平、汤立毅

文字:喻昭阳

视频:吴祺芸

通讯员:廖桥 朱思楚

猜你喜欢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屯百科 琼ICP备20230110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