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春灌面积近4亿亩
光明日报北京5月24日电 记者陈晨24日从水利部获悉,当前春灌已近尾声,全国累计灌溉供水463亿立方米,灌溉面积近4亿亩,其中5320余处大中型灌区充分发挥抗旱保灌主力军作用,累计灌溉面积近3亿亩,实现灌区里无旱象,为保障夏粮丰收提供了坚实水利支撑。今年冬小麦主产区受旱较为严重的河南、陕西、山西等省386处大中型灌区累计灌溉2713万亩,灌水量超过30亿立方米。
春播粮食面积占全年一半以上,确保春播及越冬作物时令灌溉需求,将为全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供基础支撑。今年以来,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近两成,江河平均来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近三成。特别是西南地区去冬以来、北方冬小麦主产区3月以来降雨持续偏少,叠加高温大风天气,土壤失墒加快,耕地受旱较常年同期略偏重。
对此,水利部加强组织协调和指导,督促各地统筹做好蓄水保水、水源调度、用水管理。各流域管理机构强化用水调配,确保流域内灌溉用水。针对局地旱情,今年黄河中上游水库累计向下游补水66亿立方米,长江上游水库群累计向下游补水380亿立方米,全力保障灌区和下游沿线城乡用水。各地充分挖掘现有水利工程设施调蓄能力和供水潜力,对接上游来水,储足水源。陕西加大引黄引渭水量,在供需极不均衡的情况下,尽量采取短频少灌方式,为缓解旱情争取时间,保障关中平原冬小麦3到4次用水。山西通过加大黄河、汾河引水量满足下游灌区用水、部分地区开启机井补充灌溉。
各地抢抓时机开展冬春修,加快完成灌区项目和灾毁灌排工程修复,解决渠道输水不畅、卡点堵点问题,补齐灌排体系短板,4257处重点水毁水利设施基本完成修复,在今年春季农业生产中发挥效益。如河南人民胜利渠灌区通过实施现代化改造,骨干工程输配水条件大幅提升,骨干渠系水利用系数由0.536提高到0.609,灌溉周期平均缩短8天;陕西港口抽黄灌区完成华阴支渠续建工程,实施管道灌溉,春灌期间确保大春作物喝上了“定制水”。
此外,水利部建立受旱区域大中型灌区灌溉保障情况台账,指导地方逐灌区摸排冬小麦等作物所处生育期、需水量、灌区可供水量,待播地缺水缺墒情况,以旬为周期滚动预测作物时令灌水需求,结合水源及预期来水情况,分析研判未来供水保障能力,提前做好水源调度。坚持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指导农户根据灌溉方式科学合理灌溉。充分利用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成果,通过信息监测感知、优化调配水资源,做到精准灌溉。
眼下已进入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农忙模式,全国冬小麦由南向北进入成熟期。西南麦区麦收接近尾声,长江中下游麦区、华北和黄淮海麦区已开镰。水利部将抓实抓细农业生产水利保障各项措施落实,坚持旱涝同防同治,提早安排部署。一方面密切关注旱情发展动态,强化抗旱水源统一调度和管理,另一方面超前做好防汛排涝准备,全力服务好“三夏”生产。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5日 0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屯百科 琼ICP备20230110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