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大秧歌社区舞起来!烟台启动网格化文化志愿服务项目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秦雪丽 通讯员 旅宣
4月27日,烟台市莱山区天成社区广场锣鼓喧天、热闹非凡,2025年烟台市社区“网格化”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启动仪式暨第一期社区文化辅导员、文化志愿者培训班结业汇报在此举行。
本次活动由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市文化馆承办,以“精准供给文化资源,构建基层文化服务圈”为核心理念,通过非遗展演、成果展示等形式,全面展现烟台市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基层的创新实践,为烟台文化强市建设注入新活力。
新增10个志愿服务示范点
擘画“网格化”文化服务新格局
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坚持“11588”工作思路,持续提升文旅发展能级,满足群众对文旅美好生活的需求。以“文旅七进”为抓手,创新推出社区“网格化”文化志愿服务项目。该项目通过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资源下沉”的服务网络,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网格化服务是推动文化惠民的关键举措,要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高品质文化资源。
2024年,烟台市文化馆打造了6个“网格化”社区志愿服务示范点,举办了两期社区文化辅导员培训班,涵盖7区市、培训300余名社区文艺骨干;在15个社区的20多个基层活动点,为基层群众授课300余课时,举办各类“文旅七进”文化活动共计600余场次。2025年项目全面升级,新增10个志愿服务示范点,整合百团汇演、艺术培训、原创群文作品展演、非遗体验、展览展示等多项服务,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基层文化服务网络,累计惠及群众超1.5万人次,实现“月月有培训、周周有活动、处处有服务”。
基层文化“火种”结硕果
打造“一社区一特色”文化IP
作为项目实施主体,烟台市文化馆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海阳大秧歌”为核心载体,于4月21日启动首期社区文化辅导员培训班,集结五区50余名文艺骨干开展为期5天的沉浸式特训。
培训班特通过“理论+实操”模式,系统传授锣鼓演奏、角色基本动作,阵式排列等技艺,并创新实施“双培双带”机制——既培养“能教善演”的文化骨干,又扶持社区自建秧歌队,打造“一社区一特色”文化IP。
当海阳大秧歌的鼓点敲响社区广场,文化的种子便真正在基层生根。结业汇报中,学员们变身“乐大夫”“花鼓”“货郎”等角色,演绎“二龙吐须”“八卦斗”等传统阵式,将百年秧歌从舞台搬入社区,赢得现场观众阵阵喝彩。
三年培养千名基层文艺骨干
点燃社区文化内生动力
海阳大秧歌以热烈奔放的舞姿和深厚文化内涵,成为链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本次培训不仅让非遗技艺“活”起来,更推动其转化为群众可参与、可传播的日常文化活动。
莱山区天成社区居民王女士感慨:“以前只是看别人扭秧歌,现在自己社区就能学能演,这才是真正的文化传承!”通过社区“网格化”文化志愿服务项目,烟台计划三年内培养千名基层文艺骨干,让更多有情怀、有担当的文艺骨干服务于社区,让基层社区文化焕发时尚新生。
作为第一期社区文化辅导员培训班的学员,马麟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感受,“当接到培训通知时,我感到惊讶,原来海阳大秧歌也可以像广场舞一样走进普通百姓当中,让我们年轻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有底气!”
以文化人
小网格承载大文明
活动现场,众多特色非遗产品也走进会场,不仅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体验传统美食与手工艺品的魅力,还拉近了居民与传统文化的距离。这些珍贵的技艺与文化在社区中传播,既丰富了居民的精神生活,也让年轻人和孩子们有机会了解、接触传统文化,助力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增强社区居民的文化自信与归属感。
烟台市文化馆通过培育社区文化辅导员、整合社会资源、创新工作机制,逐步形成“政府搭台、群众参与、社会协同”的文化治理新格局。随着“网格化”服务纵深推进,烟台正以文化赋能城市发展,让文明实践在千家万户落地开花,为烟台文化强市建设谱写新篇章。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屯百科 琼ICP备20230110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