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钏巧 日子如木活字认真“刻”下去就有意思
在瑞安市平阳坑镇东源村宁静古朴的屋舍中,时光仿佛放慢了脚步。一位老人端坐在桌前,手持刻刀,眼神专注而坚定,在木坯上雕琢着岁月的痕迹。他,便是70多岁的王钏巧,瑞安现有的23位木活字印刷术“谱师”之一,是木活字印刷技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亦是“纸马雕版印刷术”技艺的唯一传人,可谓身兼两项传统技艺的“双料”非遗传承人。
五十载坚守
从“修谱师”到非遗守护者
踏入王钏巧的家中,仿佛走进了一个木活字印刷技术的展示馆。桌上整齐排列的木坯格外引人注目,每块木坯呈8行13列的规整布局,共104个格子。上面,刚用毛笔写好的老宋体字工整秀丽,墨香与木香交织,弥漫在空气中,而那墨迹,还未完全干透,似在等待岁月的继续沉淀。
“雕刻木活字,就像书法,每个谱师的字模都有独特个性,那是机雕无法复制的。”王钏巧轻轻戴上眼镜,小心翼翼地拿起一块上好的棠梨木字块,手中的刻刀在木坯上缓缓游走,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岁月的沉淀和对技艺的敬畏,“数百年前先人修的宗谱完好如初,如今我们沿用老祖宗的技艺,也要保证修好的宗谱几百年不坏,这是对传统的承诺,也是对后人的责任。”
王钏巧自幼便生活在东源村,这里是中国木活字印刷技艺的主要传承地,浓厚的文化氛围如同肥沃的土壤,让他从小就对字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岁那年,他怀着对传统技艺的热爱和憧憬,跟随堂叔祖王声初、堂兄王钏合学习传统的木活字印刷技艺及修谱技艺。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仅用两年时间就娴熟掌握了整套技艺,那速度,仿佛是对传统技艺的天然契合。
出师后,他毅然独立承揽木活字印刷修编宗谱业务,开启了自己传承技艺的征程。在他看来,木活字印刷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每一个字模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是机雕永远无法复制的。他刻字时,将老宋体繁体字反手写于棠梨木上,而落刀力度要随木材纹理调整,最终呈现的老宋体字古朴大气,既继承了唐代字画的雄浑壮阔,又发扬了宋时雕版印刷艺术的细腻精妙。
“我一天最多刻70余字,不能快,因为雕刻木活字就像书法,每个谱师的字模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灵魂。”他轻轻推了推眼镜,眼中闪烁着对技艺的热爱和自豪,“我一直觉得当修谱师虽累但很幸福。19岁学艺,21岁就能掌班单干。当年,代课老师月收入20元,修谱师月收入已达60元,靠着这份工作,我盖了自己的楼,也撑起了一个家。”他的笑容中,带着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满足。
古老技艺
在新时代“活”起来
多年来,作为修谱师的王钏巧,足迹遍布浙江永嘉、平阳、青田和福建等地,他的身影穿梭在大街小巷、乡村田野,用自己的技艺记录着一个个家族的历史。他的主要作品有《温州地区薛氏连环大宗谱》《永嘉枫林徐定超监察御史徐氏大宗谱》《乐清四都王十朋王氏大宗谱》《瑞安林垟金嵘轩族谱》等,每一部宗谱都承载着家族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是家族血脉的见证,也是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
其中,他修过的最大一本宗谱是永嘉枫林徐氏的。20世纪90年代“梓辑”时,收入宗谱的谱丁多达4万余人。他带着团队在枫林祠堂忙碌了一年半,用心记录着每一个细节。从族人的迁徙轨迹到婚姻故事,包括诸多民生细节,都被他一一记录下来,用文字和技艺将家族的故事永远定格。
为了使木活字印刷术更好地传承下来,王钏巧一边继续修谱、刻字,一边收藏、保护与这项技艺有关工艺用具以及历史资料。现存较好的老器具与资料有:木活字字模大小共计3万5千多个;大字盘20个,小字盘100个;木活字印刷版40件,包括二开至六开版;木活字图文版活字块50条;活字印刷工具5套;清嘉庆壬申年重修的老谱2本,民国年间族谱10来本等。
教育传承
用心播撒非遗火种
王钏巧深知传承的重要性,他就像一位文化的使者,积极授徒传艺,培养后继人才。近年来,他共收徒7人,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徒弟们就像一颗颗种子,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他还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活动,先后在20多所院校展示木活字印刷技艺,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认识这门古老技艺。2011年,他被瑞安市开元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等多所学校聘为木活字印刷文化进校园的专业教师,并联合瑞安市平阳坑学校共同编辑《中国木活字印刷术》校本教材6册。这本教材就像一把钥匙,为学生们打开了传统文化的大门,让他们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和学习这门古老技艺。教材中,详细的步骤、精美的图片,让学生们仿佛置身于木活字印刷的世界中。
除了教学,他还带领年轻人研发蒲扇、屏风、小摆件等木活字文创品,让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成为年轻人的新宠。“现在年轻人觉得修谱枯燥,通过木活字文创能让他们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他笑着说,那笑容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的确,能提供情绪价值的木活字文创,在庞大的年轻人群体中,一旦成功“对接”,就能创造影响力与商业价值。
匠心永恒
让千年技艺走向世界
如今,东源村已形成“传承人+文创+研学”的生态链,这里就像一个文化的磁场,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近年来,数百名外籍专家在瑞安感受着王钏巧的刻字技艺,他们被这“反字雕刻”的智慧所惊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曾评价:“东源木活字印刷术,是活着的印刷史。”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木活字印刷术的魅力,王钏巧不仅限于在东源村开展活动,还积极参与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活动,足迹遍布国内外。不少人笑谈,他不是在展会,就是在去展会的路上。
在展览现场,他亲自参与设计不同的主题背景,从示范,到写字、刻字,再到排版、印刷,每一个步骤都耐心讲解,带领观众走进非遗。
看王钏巧的朋友圈,你会发现他的日子过得很简单,每天仍坚持练习刻字。当他的刻刀在棠梨木上落下的每一笔,不仅刻出了老宋体的横细竖粗,更刻下了中华文明对传统的坚守与对未来的期许。他用半生时光证明,日子如木活字,只要认真“刻”下去就是有意思的,非遗更不是尘封的文物,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记者潇瑜
摄影:吴小淮 王晓岩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屯百科 琼ICP备20230110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