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政协委员王劲夫:打造科技辅具应用场景,可在公园、社区搭建“体验角”
随着社会的持续进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残疾人、老年人等残障人士对科技辅助器具的需求不断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辅助器具产业的市场规模达到1410.5亿元,预计到2029年将增长至2104.01亿元。
如何以科技抢跑辅具产业新赛道?今年成都市两会上,成都市政协委员、四川蓉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执行主任王劲夫来到成都传媒集团搭建的两会特别访谈区,分享了他的提案。
成都市政协委员王劲夫
“在我国,残疾人群体规模庞大、人口老龄化加剧,同时供给侧缺口较大,国产辅助器具、无障碍设施设备科技含量低,这也意味着,科技辅具产业将成为一片‘蓝海’。近年来,成都已针对科技创新和助残养老工作进行了积极部署。”王劲夫提到,成都创新研发密集活跃,在上下肢障碍、脑功能障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等领域开展了创新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已进行成熟生产,“我观察到成都的智慧场景还在不断丰富,例如,推广‘辅具智配’的场景,还在‘互联网+辅具服务’‘互联网+康复服务’‘互联网+辅具租赁服务’等领域进行了实践。”
然而,产业能级相对较低、市场开拓阻力较大、院内校内成果转化不足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成都科技辅具产业的发展。问题何解?企业的发展是关键。
王劲夫认为,一方面,成都要加强项目招引,提升产业能级。“在打造应用场景方面,随着产业发展,国内科技辅具应用场景已由院内集中化向多场景家庭化转移,成都可以在康养社区、文体中心、运动公园等标志地搭建‘体验角’,让消费场景更直接、更突出,达到产城融合和特色打造的效果。”
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协作机制,设立科技辅具企业服务中心,服务科技辅具企业成长发展,推进全产业链整合优化,“例如,完善科技辅具产业平台,建设辅具设计、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综合平台,推进面向产业集群和中小型企业的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系统建设。再如,可以加强龙头企业全链带动作用,建立区域范围内的企业联盟和行业促进会,推动形成科技辅具产业链生态圈。”王劲夫说。
他还提到要增强康复专业学科设置,“鼓励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设立医学康复学院或相关专业,通过订单模式与康复机构共同培养专业人才;同时支持高校院所、企业、医院通过创投基金、科研课题等,吸引专家及项目设立高水平研发平台,吸引高端人才开展科技辅具领域前沿技术研发。”
今年,营商环境的打造也是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热点。王劲夫将目光放在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方面,“‘成都造’电影《哪吒2》火爆全球,背后是法治营商环境的保障与支撑,让创业者在成都安心创作和发展。在成渝两地,我们应当健全成渝地区协同立法机制,加强两地法律规范内容与国际高标准规则间的兼容性;还可探索搭建成渝一体化司法协同平台,推动两地审判执行数据互联互通,促进两地法律适用统一等。”
王劲夫表示:“这些举措,都能进一步为企业带来更稳定、更可期的营商环境,让企业投资涌入成都,让成都产业走向世界。”
红星新闻记者 吕佳羽 摄影记者 王勤
编辑 于曼歌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屯百科 琼ICP备20230110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