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声里觅凉乐
张盛斌
我无法描述蝉鸣的样态,但我一直认为蝉鸣是夏天最动听的自然音乐。
小时候总盼望放暑假。因为暑假的日子,正是蝉儿鸣叫得非常高光的时刻。
常常还未走出家门,我就听到蝉儿在屋边的梨树、椿树上鸣叫的声音了。我知道,蝉儿鸣叫得特别明亮的时候,就是天气特别晴好的一天。看来,大人教给我们的听声识天气的道理,既是先祖的经验遗传,也是他们的实践认知,这从蝉鸣声就得到了生动的诠释。
于是,吃罢早中饭,我与伙伴们相邀来到院子旁边一座可以望到家舍的坡峦,嬉戏玩耍去。坡峦的林木,以自生的杉木、楠竹、枫木为多,它们长得颀长挺拔,郁郁葱葱,使得一些藤蔓、梓木、茶树、杂草等矮小了许多,只有依稀的光斑撒落在地上,像大人不断嘱咐我们出门的唠叨。这样的林地,就形成了一把巨大的天然遮阳伞。我们,就在“伞”下的浓荫地蹲坐下来,或者摘一束枝叶戴在头上躲猫猫,或者仰卧在土味扑鼻的地上望天儿,或者相互追打,或者对唱几句……
这个时候,总有蝉鸣响起,像不需要门票的“乐厅伴奏”。我们也没有考究这些声音到底是什么时候来临的,如同院子里的小溪总是默默地流着,你看到也好不看到也好,反正它已经在院子里流淌多少年了。很多事情,小溪比人看得清、看得久。蝉鸣呢,它悄悄地从夏天的一角响起,又寂寂地从夏天的一隅停息,是不需要向我们打招呼的。
不过,既然来这里玩耍,每天不与蝉儿进行一下近距离接触,就会感觉是白来一趟,甚至整个暑假都过得毫无意趣。于是,伙伴中有人光用手指,小心翼翼地去抓趴在树枝鸣叫的蝉儿;有人先用叶条围成勺状、再找来蜘蛛网丝粘贴成网面,屏声静气地去捕捉趴在树枝上的蝉儿。蝉儿也精怪得很,知道有什么东西靠近,在突然噤声的同时,“噗”地一下飞离了,常常给我们失望的哀叹。虽然,蝉儿尽管灵巧,又喜欢趴在与它们的身色相似的树皮疙瘩甚或不易被我们察觉的枝叶间,但总有几只猝不及防,让我们收获“囊中”。我们也只是再度看看它们的全身究竟,尤其是发声的器官,过不多久又将它们放回林中。都想,蝉儿的合唱如果少了几只参与,就会失色一些,我们的暑期生活同样会失色一些。
我们在山林打发时光的夏日,时有清风拂来,把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的蝉鸣吹向更远,吹向我们想象中的远方。外面的燥热也就被山林隔离了,大家都愿意来到林中听蝉消暑。如丝如缕、如气如光的蝉鸣,仿佛一袭巨大的林浪,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把我们幸福成一尾尾自由活泼的小鱼,遨游进童年的时空。那时的我们,顿感暑假的日子,如果离开了蝉鸣,就不是童年,不是山乡土生土长的孩子的童年。
当隐隐地听到有大人呼唤孩子的乳名回家吃晚饭的声音时,我们知道,又是一天太阳落山的时候了。然而,蝉儿还在鸣叫,它们的声音就像绽放在山地上的野花,依然在时令的版图上释放未尽的馥郁。就是到了傍晚,你仍然能够听到它们亲切、仁慈又爽利的声音。我们一点不嫌它们的聒噪,反倒十分喜欢这种鸣叫,因为它是对生命的赞歌,对夏日的吟诵。
后来才知道,我们习惯叫知了或“今呀死”的蝉,是夏天常见的昆虫,而且会发音的蝉是雄蝉,当它的腹部内瓣膜肌肉收缩震动就会发出声音,这往往是它成熟的标志,既是它求偶的声音信号,也是它立身的旋律表达。蝉儿的声音,就是蝉儿存在的标符和形象。
蝉是古人说的“五德之君”,它们“文”“清”“廉”“俭”“信”,实为蝉的人格定性。如今,蝉鸣不光回响在乡间,也鸣奏在城里。炎炎溽夏,在公园,在路旁,我们都可听到蝉的鸣叫声,并在鸣叫声中做好自己的事儿。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啊,从蝉儿冠带朴实、应时而到、餐风饮露、不食五谷、顶热而歌的德行中,我们不光寻觅到了儿时蝉鸣中的凉乐,也找到了处世为人的真谛。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屯百科 琼ICP备20230110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