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沃野谱新篇
近年来,河南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走出一条“产业强基、文化铸魂、治理增效”的乡村振兴之路。河南用全国近6%的耕地,生产了近10%的粮食,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超1300亿斤。依托“大粮仓”优势,河南抓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建设,建成以小麦、玉米等为重点的供应链完善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2024年,河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1万元,行政村5G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超98.6%,实现了从脱贫到宜居的蝶变。
产业兴旺有保障
走进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三阳乡炉里村的河南田中禾食品有限公司肉鸡养殖场,只见20栋规模化鸡舍排列整齐,鸡舍装备了先进的自动化养殖系统,智能控制室内的监控屏幕实时显示着各项关键数据。
“公司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拥有24项自主知识产权,目前正全力推进国家数字畜牧业创新应用基地(肉鸡品种)建设项目,通过融合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打造覆盖全产业链的智能化监测与高效管理体系,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该公司办公室主任张雪艳介绍。
位于武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河南祺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禽类、家畜及宠物疫苗的研发创新,已建成4条GMP认证生产线,可年产禽用活疫苗70亿羽份、灭活疫苗10亿毫升,凭借多项国家新兽药证书及28项专利,在生物医药细分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近年来,武陟县锚定“工业强县”战略目标,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作为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通过系统性、精准化的培育服务,全力打造助推县域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在位于河南省镇平县的南阳标点食品有限公司仓库里,一箱箱打包好的面点有序装车出货,一辆辆冷链车整装待发。“这一车的装货量在1600件左右,像这种9.6米长的半挂车每天要装8车,随后发往全国各地。”公司总经理张坤告诉记者。
据悉,标点食品通过对粮食精深加工,提高初级粮食产品的附加值,每年消化本地农副产品15000余吨;实行订单农业的农企合作模式,建设紫薯种植基地2000余亩,与当地农业合作社和农户签订保价收购协议,户均增收2万余元;建设标准化食品生产车间,为当地群众提供400余个就业岗位,人均年收入达到4万元以上。
镇平县是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的主产县、河南省产粮大县。近年来,该县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8.38万亩。按照“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模式,以“小田并大田”改革为抓手,将农田建设与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等一体规划建设,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
2025年,河南省提出“6大集群引领、18链协同”的产业架构,包括粮食加工、特色种植、畜牧渔业、乡村文旅等领域。永城市高质量打造食品产业园,通过面制品精深加工形成逾百亿元产值集群,带动6.8万人就业;台前县羽绒加工通过标准化生产实现原料溢价30%;正阳县花生油产业附加值提升50%。
同时,河南高度重视农业科技,通过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推进种业创新发展;加强农业机械化推广,推动油料生产全程机械化,提升农机作业水平,为农业生产方式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
传统村落展新颜
河南省郏县冢头镇李渡口村的明清古宅错落有致,青石板路上游人如织。
据介绍,李渡口村630间明清古建筑在“修旧如旧”原则指导下完成修缮,既保留了古建筑的历史肌理,又植入了现代生活功能。李渡口村党支部书记李付营告诉记者,自2014年起,当地严格遵循“不改变建筑原状”原则,开展墙体加固、梁柱更换、雕花复原等精细工程,使古建重焕新生。
“过去破败的老房子,现在成了推动发展的新引擎。”李付营感慨地说。据介绍,当地引入河南中旅集团对村落进行整体规划与开发。2024年,该村接待游客人数突破3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800万元,比修缮前增长了近20倍。
曾经被忽视的古宅,如今变成了游客争相拍照留影的网红打卡点;曾经冷清的街巷,如今店铺林立、热闹非凡。郏县通过“保护+开发”双轮驱动,成功让千年古村落从“空心村”蝶变为“文旅热门地”。
郏县是千年古县,拥有4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个中国传统村落、86个省级传统村落。2022年,郏县成功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当地构建了“五个一”工作机制——每个村落由一名县级领导包联、一个责任单位帮扶、一个规划团队指导、一个产业项目支撑、一套考核机制保障;同时,配套出台《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通过整合住建、文化、财政等多部门资源,形成“规划—建设—运营—监管”的全流程闭环管理,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同时,依托丰富的传统村落资源,郏县大力发展“文旅+”产业融合模式,构建起多元业态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在李渡口村,游客不仅能体验精品民宿,还能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品尝地道农家美食,购买艾草制品、手工布鞋等特色农产品,李渡口村已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服务。
近年来,河南印发《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导则(修订版)》,提出要尊重传统、活态传承,保持传统村落选址、格局、风貌等和谐统一,让传统村落见人、见物、见生活。在保护的同时,注重传统村落和文旅产业融合,促进活化利用,形成了一批乡村旅游新热点,打造了乡村振兴新引擎。
河南拥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各地加强对遗迹的保护和修缮,同时注重挖掘其文化内涵,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例如,河南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太极拳等13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展示等活动,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使其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独特作用。
基层治理见质效
夏日,位于河南省孟州市河雍街道东田丈村的孟州市鸣齐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进行锅巴等食品的生产、包装工作。
“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我们从家庭小作坊发展成为拥有40余名员工的小型食品企业,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群众就业增收。”公司负责人花文奇说。
2024年4月,东田丈村党支部成立了“党建+产业”专项工作小组,由村党支部书记牵头,联合企业负责人花文奇、党员骨干组成专班,全程参与企业选址、政策对接、生产协调等关键环节。“我们村两委积极协调各方资源,通过对过去村里学校的2000平方米闲置场地进行改造升级,建成标准化厂房,为项目建设、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东田丈村党支部书记花新军告诉记者。
东田丈村以党建为“红色引擎”,激活乡村产业的“造血功能”,探索出一条“党组织有作为、企业有发展、群众有实惠”的乡村振兴新路径。花新军表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让“红色力量”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明底色。
据悉,从2019年到2025年,孟州市依托村级党组织,共在11个乡镇(街道)扶持发展46个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累计带动900余名群众就业,实现收益169.66万元。
平顶山市叶县出台的《社会救助特殊情况处理指导意见》,让民政、财政、金融机构三方联动构建闭环体系,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1000万元救助金仍如期在每月9日前汇入受助者账户。“民生保障,兜住底是基础,兜准底是技术,兜好底是艺术。”叶县民政局局长王要杰说。
眼下,河南“四议两公开”制度已实现全覆盖,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阳光运行,农民参与率达90%以上。议事协商制度健全,89.3%的村成立村民议事会,76.6%的村建立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覆盖率达91.6%。“多格合一”网格治理推进,整合党建、综治、民政、应急等网格功能,实现“一网统管、一格多能”。
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河南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统筹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围绕“农业强省”目标,河南提出实施2025年至2027年富民产业三年行动计划,重点补齐集体经济“造血”弱、产业链条短等短板,推动中药材、冷链物流、精品民宿等新业态向经营型升级,让乡村既“富口袋”,更“富精神”。(经济日报记者 夏先清 杨子佩)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屯百科 琼ICP备2023011085号-1